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6月《小康》
  栏目:特别报道
凤凰重生 广元涅涅槃

★文 /《小康》记者 罗屿

 
  
 
 
 
 
  曾经天崩地裂的青川,如今已建起“最有特色的民居”、“最安全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川恰如一个切口,作为“5·12”地震重灾区的广元市,依靠“低碳重建”等理念,凭借人心的坚韧,如浴火的凤凰,涅槃重生
    
  2011年4月16日的清晨,一辆大巴车沿着广元市内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行驶,目的地是大山深处的青川县。
  四川省广元市,是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全市4850人罹难,148万余名群众痛失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青川县,更是极重灾县,被大地震“蹂躏”得遍体鳞伤。大巴车上,是很多震后三年“再来青川”的媒体记者。
  如果三年前地震发生时,你第一时间赶往青川县城,就一定还记得那让人提心吊胆的山路:巨大的石块滚落在道路两侧;双向车道变成单车道;被岩石砸成铁饼一样的汽车还来不及被拖走;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面,前车扬起的灰尘,让后面的车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一片废墟,满目哀伤。
  三年后,地震时在大山峭壁上刻下的巨大的“川”字仍在,但车子一路驶过,眼前景象,已不同往日。山路,虽依旧千回百转,但沿途一栋栋“小青瓦、灰白墙、木栏花窗”的农家小院已拔地而起,院落里种着各色花草;仍有房屋在建,不时能看到施工者穿行于大街小巷;常有路人抬头看眼大巴车。最动人的,是孩子们扬起脸,露出天真的笑。
  穿插于青山、民宅之间的,是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田——灿烂,生动,却又平静自然。
  
  重建背后的考验
  青川,这具有“尊严感”的平静,是随着时间炼成的。
  “5·12”地震,龙门山地震带在青川老县城的根基下撕开了三条断裂带,灾后重建,要避让地震断裂带和三个巨大滑坡体,选择最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青川县城的重建规划在一次次的勘察、商讨甚至争议中拖延,从最初计划异地重建,到最后决定原址重建,青川新县城总体规划在四川38个需重建城镇中最晚批复,比最早动工的北川新县城晚9个月。
  由于老城区在地震中被完全震毁,为确保灾区群众安全,受灾群众的板房安置点全部设在了紧邻老城区的一片仅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荒地上。为尽快实现重建项目落地开工,青川县在老县城的废墟间,见缝插针地修建板房。修好几十套,就从重建项目建设区的板房里迁来几十户。然后,再拆掉原来的板房为重建项目腾出地来……平河谷、修板房、搬迁、腾地方,整个青川在忙碌着。
  这是人在一次次努力,但同时,自然,并没有停手。
  比如,红光乡这个在地震中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地震后,它又先后几次深受洪灾和泥石流侵害,数十栋刚刚修建好的农房被损毁,当地受灾群众不得不面临多次重建。
  于是,“重建”这个词,已不是我们这些“外人”所能深刻领悟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幅最早由青川受灾群众贴出的标语,在我们看,它励志、鼓舞人心。但它又夹裹着多少身处其间的人才懂得的艰辛?如何整理伤痕重建生活,远比经历瞬间灾难更需要勇气和坚韧。
  当年地震,让外界看到了懂得“感恩”的青川“举牌娃娃”——三年前,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徐广在北向入川救援的唯一通道上,高高举起写着“谢谢您”“你们是我们的救星”的牌子,令无数救援人员动容。
  如今的徐广已经升入中学。在青川县教育局局长陈云看来,现在的青川,最有特色的是民居,最现代的是医院,最安全的是学校。“青川灾后重建三分之一的投资、用地都花在了教育上。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建最安全的校舍,办最好的学校。”
  从高空俯视青川的母亲河青竹江,太极形的河滩上一座小岛伫立其中,名为智慧岛。这个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集青川第一高级中学、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青川体育馆、智慧大道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按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的说法,“至少把青川县的教育发展向前推进了五十年。”
  智慧岛的建设,离不开震后浙江省对青川的对口援建。浙江省全额投资、全面规划、组织修建的“三校、一馆、一路网”智慧岛教育园区,从2009年12月正式动工到2010年8月落成,不足一年时间。
  来自浙江等地的对口支援何止智慧岛。最为关键的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援建,不单完成了“输血”,更给青川带来了自身“造血”发展理念的刷新。
  比如,木耳、香菇、竹荪等特色山珍素来是青川当地独有资源。震后,青川县大力抓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另外,推进旅游业发展,也是震后青川的重点工作。青川旅游发展本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197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唐家河位于青川境内,其占地4万公顷,内有野生大熊猫、金丝猴等无数野生物种。而已有1000多年建县历史的青溪古城也分布在青川北部。今年5月12日,唐家河景区、青溪古城与青川地震博物馆同日首次开放,它们被视为青川旅游重建的代表之作。
  基于以上种种“造血”发展理念的刷新,去年青川县GDP增速17.3%,财政一般预算猛增142.4%,青川实现了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的关键一跃。
  
  低碳重建之路
  重建的青川县,还有一个特色——倡导全民低碳生活,在3万农户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沼气池1.6万口。各家主要使用的是粪便、养猪产生的沼气来做饭和照明。在青川县枣树村,还建起了“养猪-沼气-果树”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
  青川或可作为一个切口,作为汶川“5·12”地震重灾区,面对灾后重建,整个广元市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低碳重建。
  按照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天雄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满的说法,使用沼气每年人均可节省200元用电和薪柴的费用,一家四口就是800元。“现在全村安装了618台太阳能热水器,建成沼气池650口,占农户总数的近90%,不光给农民节省了费用,还保护了环境,”杨士满指着对面一座郁郁葱葱的树林告诉来访记者,“前几年那座山都被砍光了,你看现在长得多好。”
  低碳重建,并非仅仅体现在民众起居方面。重建期间,广元市引进的60多个上亿元的企业都遵循了这一原则,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广元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一个震后灾区,提出低碳理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实际”甚至“超前”。面对记者时,广元市委书记罗强也说,最初的确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谈得上“低碳”。
  罗强记得,自己曾去东部沿海一个地级市考察,当地负责人告诉他,当地几年来仅污水治理上的资金达150多亿元,这让罗强非常震惊,这岂不是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又化为乌有?于是,他更坚信,广元作为后发地区,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低碳重建,势在必行。
  于是,2008年10月,广元组织了高校书记校长地震灾后广元行活动,以期借智借力,探讨广元的灾后重建之路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2009年上半年,在中组部博士团的支持下,广元市委指示科技局筹划一次有关低碳发展的座谈会。当年8月,科技局牵头承办的低碳重建与企业发展广元国际论坛召开,20多位专家为广元规划的低碳发展路线图形成。同一年,广元低碳发展领导小组成立。
  在“低碳重建”理念引导下,广元市2010年成功售出碳指标4.6万吨,分别用于“世博绿色出行公交卡”和“亚运会绿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卡”,全市申报和已被受理的碳交易项目总额达1.75亿元。
  正是低碳理念,某种程度推进了广元灾后的“发展起跳”。截至2011年3月31日,广元全市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6305个重建项目开工率99.81%,完工率93.28%,完成投资1134.8亿元。至于 “后重建时代”,市委书记罗强表示,广元会将“低碳”进行到底。“‘十二五’期间,广元将继续从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碳汇四个方面着手,在创造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罗强说。
  都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的性格。在广元,这个女皇武则天的故里,人们最爱讲的就是凤凰,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或许正是来访记者,无论是在青川县或是广元其他地区,所看到、所感受的那种涅槃重生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勇气。
  这勇气,或许有个最形象的“注脚”:坐落于群山之中的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内,十几根形如十字架的穿斗悄然竖立,就在这块土地近百米之下,深埋着780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而今,距离遗址公园不远,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已经建好。民居、地震遗址,距离如此近,生者每天几乎都要面对灾难留下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人们如今谈起灾难,表情已不再僵硬,眉宇舒展了许多。各家各户的小菜园也都打理得枝繁叶茂,透着希望与生机;孩子们则会对着相机,笑得很纯净。
  这里的人们也会去地震遗址,角落里总有零零散散没有燃尽的蜡烛。生者或许会和离去的人说说话:“你们也希望我们过得好些吧?以后会越来越好。放心吧。”之后,起身离去。生活继续。
  在如此的逆境中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也许,这是凤凰涅槃,一个“耀眼”的故事,内在所具有的最平静却也最撼动人心的力量,也是广元重生的力量。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5-31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