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4月《小康》
  栏目:聊斋
佛为何在

★文 /云溪子

 
  只要下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其一,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其二,人世间还有苦难;其三,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
  
  一个时期以来,大大小小的佛寺、尼庵,烟火颇为旺盛。那些在风景名胜地的名寺古刹,游人如织,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钟磬之声回荡,佛乐绕梁,烟香弥漫。就是那些深藏崇山峻岭之中的寺院,也有许多虔诚的信众,爬山涉水而来,顶礼膜拜,捐上一笔香火钱。更有甚者,有人不惜当地贫薄的财力,将小寺庙扩建成宏大寺院,把早已消失的佛寺又恢复起来,在本来没有寺庙的地方盖起了禅院。
  此种情景,可以说既在吾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记得当年刚刚搞市场经济的时候,吾曾经有一个发言。发言讲了大量的中国搞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之后,简略地点了几条市场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一条是:信神礼佛之风可能日盛。因为,市场经济有风险,一个人可以很快富起来,也可能顷刻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于是,人们会觉得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容易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个主宰,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这样,就会助长求神拜佛之风。可此风刮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狂,又出乎吾之所料。
  吾对佛学有些兴趣,崇敬其中丰富高深的智慧,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信佛。出于求知的欲望,吾不时思索:佛为何在?虽有点滴想法,却未能梳理,直到有一天。
  那年初秋的一天,吾与几个朋友结伴游览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领略了一番海天佛国的景色、瞻仰了观音大士的圣迹之后,到普陀名刹普济寺游览并小息。普济寺方丈戒忍大师出面接待我们。据说,戒忍大师于佛学造诣颇深,在中国佛教界很有影响。故吾恐露丑,说话时语出有所思,不敢那么随便。
  吾等海阔天空地谈了一阵之后,戒忍道: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宗教政策得以很好贯彻,僧俗界无不称道,就不知这样的政策能持续多久?这出了一个难题。吾一凡夫,怎能妄断中央的宗教政策?可一个在京工作的知识分子,又不能面对大师的提问一言不发。情急之下,吾转了一个圈:大师不必多虑,政府的宗教政策是从实际出发的,基础是宗教存在的必要性;政策的长短,取决于宗教会存在多久。不想戒忍穷追不舍:“施主是读书人,你认为宗教能存在多久呢?”
  这触及到了吾常思索的“佛为何在”。吾停顿片刻,将平日所思梳理了一下,道:只要下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其一,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其二,人世间还有苦难;其三,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戒忍大师呵呵一笑:“阿弥陀佛,我佛要常在了!”
  吾之回答,虽然似乎轻松随便,但却不是信口开河,有平日思索所得,自认有几分道理。事物的产生,自有它的原因和必然性;事物的存在,有它的根据。“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反之,凡合理的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终将消失。吾之三条,虽然可能挂一漏万,虽然可能并不严谨,但自认是宗教、当然也是佛存在的根据。
  其一,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宇宙世界,无穷无尽。“无穷无尽”,乃无始无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之谓矣。具体的物质形态有起始有终结,但物质世界本身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完结。“莫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如其所来”;莫要问我到哪里去,我“如其所去”。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乃说说而也。其实,碧落无涯,黄泉无底,是无法“上穷”、“下尽”的。人的认识能力,与物质世界一样,是无限的;但具体时代的人、具体的人,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样,又是有限的。因此,具体的人,不可能完全认识无限的物质世界。只要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就会给宗教留下“说明未知世界”的空间,就会给神留下存在的空间。当人还不认识自己从何而来的时候,于是便有了上帝造人之说,女娲抟土为人之说……人对生命和生命现象还有许多迷团未解开,于是灵魂之说便大行其道。如此种种。今后,神还会出来说话,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未穷尽。
  其实,只要树立了唯物论的世界观,神的世界便只能作为一种说法而存在,无法进入人的信仰。但是,由于世界和人的认识的极端复杂性,人们不可能、起码在相当长的年代不可能都形成唯物论世界观。不仅如此,人还有一种追求全知的天性:认识有限,又什么都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便会有人不满足于科学作出的“还不知道”的解释,转而去听神的诉说。
  其二,人世间还有苦难。世间之事,总是相反相成的,无上则无下,无大则无小,无悲则无喜……人生有无穷的幸福和乐趣,故人无不求生、恋生。但是,有幸就会有不幸,有福就会有祸,有欢欣就会有悲伤,有快乐就会有痛苦。因此可以说,人生在世,将与苦难相伴,肉体的,也有精神的。生、老、病、死,痛莫大焉,然人人不能免。被委屈、遭失败、遇侮辱、受欺凌,苦之甚矣,然终生能免者,能有几何……人遭奇冤,每每呼天;人遇巨痛,常常唤母。何也?希望得到拯救、抚慰也!宗教以拯救人的灵魂、追求从苦难中解脱为己任。特别是佛教,从根本上说,是通过自身觉悟,达到消除烦恼苦难,求得人生解脱的宗教。人有获得拯救、抚慰的需要和愿望,这就为宗教的存在留下了根据。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万物之灵,精神上的拯救和抚慰当然需要。但是,肉体的伤痛和苦难,不是仅仅靠精神的手段可以治愈和解脱的。精神上的烦恼与痛苦,常常也不是单纯的精神原因造成的,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物质的。精神上的抚慰,不能代替物质上的救助。即使是纯粹精神上的痛苦,也需要对症下药方能缓解或去除,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仙药。话虽这样说,然而人有了病,就会去寻药,凡据说有效的,都会拿来用,哪怕只能麻醉一时、甚至是根本无用的。
  其三,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人生最大的问题。死亡与出生相反。出生,是在无知、混沌中从无到有;死亡则是自觉、清醒地从这个现实的世界消失。死亡,被绝大多数人视为人生最大的苦难;死后怎样,成为大多数人永远解不开的谜。可以说,在常态下,几乎无人不对死亡怀有迷茫和恐惧。有人说:生与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如灯灭,一切皆归于无。可很多人马上会说:这是生者对死亡的说法,活着的人怎么会知道死者的感受呢?是呀,只有经过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知道死亡和死后是怎么回事。但是,已经死了的人,又怎么能将他们的“感受”告诉活人呢?故人们对死亡仍然迷茫而恐惧。宗教应运而生、因势而存。它给人以临终关怀,让人不要恐惧;告诉人们死后的归宿。“孩子,安息吧!你的灵魂将升到天国。主啊,接受你的子民吧,阿门!”“你将进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现代科学,对人的死亡已经有了科学的说明。但是,生与死,毕竟不是单纯的物理、化学现象,而是物质与精神交融共生的现象。思想着的人,怎么看待死亡,仅靠科学恐怕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己去觉悟。
  吾并非宗教万岁论者。吾只是为求知的欲望和思索所驱使,常常在想:佛为何存在?
  
  宗教以拯救人的灵魂、追求从苦难中解脱为己任。特别是佛教,从根本上说,是通过自身觉悟,达到消除烦恼苦难,求得人生解脱的宗教。人有获得拯救、抚慰的需要和愿望,这就为宗教的存在留下了根据。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4-07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