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4月《小康》
  栏目:社会
一个高考移民的反转人生

★文 /《小康》见习记者 谭畅

 
  憧憬 河南省商水县韩屯韩晓飞家门口,聚集了韩屯最主要的群体:老人、妇女、儿童。盼望孩子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是这里人们最大的心愿。
 
  落花 武汉大学的樱花谢了还会再开,曾经步入另一个世界的韩志伟们的青春去了还会再来吗?
 
  留守农村、高考落榜、移民贵州、考入武大,农民工二代韩志伟选择与父母不同的方式进入城市,他给自己改名为鹏高,冀望从此展翅高飞,开始自己的城市生活。但冒险一跃的脱贫路径却让他跌落云端,身陷囹圄
  
  阳春三月,珞珈山上樱花烂漫,这是武汉大学一年中最美的风景,一如人生最好的年华。
  曾经的武汉大学学生韩志伟今年未能再看到这令人心动的一幕,两年前步入武汉大学埋头苦读的他,冀望在这座学校和城市里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在的他,则只能在贵阳第一看守所里等待二审的消息。
  2008年初,韩志伟从家乡河南来到贵阳,花8000元托人办理当地户籍,在当年的高考中,他以总分630分(净考分610,少数民族加分20)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随后的两年内,韩志伟的角色发生转换,他先后帮5名外地考生“移民”贵州并从中牟利。
  河南省近年的高考考生人数一直在90万以上,遥居全国第一,而高考录取率却徘徊于全国下游,一本的录取率甚至不足4%。《小康》记者注意到,2008年,贵州、河南两省高考理科一本录取分数线分差为42分。分差最大的2009年,两省理科一本线的录取分数线相差达90分。
  在高招制度倾斜的天平上,高考移民无疑是诱人的砝码。许多人的目光因此瞄向录取线较低的地区,为了改变命运,他们铤而走险移民欠发达省份,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求得京津沪的一纸户籍。
  韩志伟的“曲线圆梦”一度让梦想照进现实,不曾料到的是,因高考移民而逆势向上的人生再次发生反转,等待他的或将是三年的铁窗生涯。
 
  “千里之外”的不速之客
  王文不会想到,2008年年初的一天,一个名叫韩志伟的陌生孩子的突然到访,会让自己的命运倏然改变。
  那是王文任贵州省清镇市犁倭乡茅草村村主任的第二年。
  茅草村距离贵阳市区70多公里,但道路多为盘山公路,驾车需要三个小时。
  韩志伟千里跋涉的来意,是请求王文为他办理贵州户籍参加高考,并承诺会给“好处费”,王文随即答应。
  2008年3月5日,王文以他哥哥的名义为韩志伟申请入户,并化名“韩鹏高”,事成之后,王文得到了8000元。由于王文一家的民族均是“穿青人”(未识别名族,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原本是汉族的韩志伟自然也成了“穿青人”,在高考中可以享受20分的少数民族加分。
  一切妥当,韩志伟立即转到清镇市一所民办中学“贵阳远洋中学”读书。韩志伟在远洋中学就读时的化学老师邓碧村至今还没有忘记这个学生:“韩鹏高勤奋少言,表现没说的。”
  一学期后,韩志伟以总分630分、超出贵州省一本分数线近110分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倘若没有20分的加分,韩志伟想在河南省跨入武汉大学几无可能,同年武汉大学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最低为620分。
  这是一次侥幸的“鲤鱼跳龙门”。
  韩志伟一上大学就申请助学贷款,开始勤工俭学,但他与弟弟日渐高昂的上学花费,加上高考移民所付的8000元,使这个农民家庭难以承受。于是,身为长子的韩志伟选择了更为冒险的担当。
  大学第一学期结束,韩志伟回到远洋中学,认识了该校河南籍教师徐秀明,为他的冒险行动埋下了伏笔。2009年8月,徐秀明想让其侄子徐刚从河南“移民”贵州高考,与韩志伟约定2.6万元为徐某办理贵州户籍。赚钱看上去如此简单,韩徐各自打起了如意算盘,二人分别答应了另外两人的要求,韩志伟收取了1.5万元,徐秀明收了4万元,拿出3万元给了韩志伟,转手间赚了1万元。之后,韩志伟的办理名单中又加入两个人,其中之一便是韩志强,弟弟在这一年6月的高考中落榜。
  王文对韩志伟的再一次上门请求依旧欣然接受,只是要价涨为每个户籍1万元。但这次办理的5人却没有韩志伟当初的幸运,落户贵州未能实现,后经王文协调以化名参加了贵州高考。整个过程有惊无险,韩志强顺利考取了贵州某高校,只是他从此要与一个陌生的名字长期相伴。
  后来,徐秀明绕过了中间人韩志伟,直接与王文联系。2009年11月,徐秀明答应为河南籍学生郭某办理高考移民,价码提高到5万元。或是操作空间有限,王文让郭某冒名顶替已经死亡的李某的名义报名参加高考,被公安机关一举查获,并陆续牵出相关案情的其他几名犯罪嫌疑人。由于案情重大、复杂,此案被当地称为“贵州高考移民第一案”。2011年1月13日,清镇市人民法院一审此案并当庭宣判,9名被告中的主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至4年不等,与韩志伟一样,王文、徐秀明均获刑3年。
  在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省份,由于教育水平相对滞后,高招分数也相对较低,每年都有很多外地考生利用各种渠道将户口迁入。除了利益驱使之外,户籍管理的制度漏洞为高考移民提供了可乘之机。贵州省公安机关的一位民警告诉《小康》记者,由于一些农村家庭没有及时给超生的孩子办理户口,只要村干部开具证明,有几个村民做旁证来证明申请人是户主的直系亲属,就可以到当地派出所申请入户。
  
  再也不要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韩屯村是韩志伟一家世代生活的地方,这个村子有4000多口人,其中,有将近1000人常年在外务工,其中就包括韩志伟的父母。
  虽已离开韩屯十五年,韩增旺夫妇的名字还是时常被乡亲们所提起,“你问的是两个孩子都上大学的韩增旺吧?他去北京好多年了。”
  韩屯是周口市商水县胡吉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子,距离商水24公里。跟河南省的许多农村一样,这里人多地少、没有什么工业企业来吸纳就业人口。韩屯村里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是这个村子最主要的群体,父母双亲都陪着孩子的家庭极其少见。
  当地的民谣这样念到:“孩儿是自己的,媳妇儿是娶的,生个儿子是奶奶的,哄不好是要挨打的。”韩增旺夫妇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的那年,韩志伟7岁,韩志强5岁,兄弟俩跟奶奶住在破落的平房里。
  村里人说,韩志伟兄弟的学习从小就好。在韩志伟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从那时起,兄弟俩就过起了在伯父、姑姑、舅舅等亲戚家“打游击”的生活。韩增旺夫妇定期给两个孩子寄点生活费,在北京卖菜十几年来只回去过韩屯一次。
  韩志伟第一次到北京,已经是上初中的时候了。短短几天,他欣喜于大城市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也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父母在首都打工的艰辛。
  进入城市,韩志伟想选择与父母不同的方式,唯有勤奋学习。
  2006年,第一次高考,落榜。
  2007年,第二次高考,落榜。
  2008年,第三次高考,630分,武汉大学。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是河南的韩志伟,而是贵州的韩鹏高。
  村子里其实也会摆“状元酒”,按照韩屯的规矩,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要邀请戏班子搭台唱戏,并宴请乡亲。不过,对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境贫寒的韩志伟而言只能作罢。韩志伟的叔叔韩增达清楚记得那一天,韩志伟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告诉他:“大(河南话,叔叔),我考上了武汉大学。”叔侄俩一起去买了一只鸡,生火炖上, “改善了一下生活”,就算是庆祝了。
  韩增达和一双儿女现在就住在韩志伟的家里,房子年久失修,显得更加残破,墙上刷的石灰已开始剥落,露出铁锈色的砖块,所有的门都没了门板,只剩下门框,整个家只有一张凳子,在卧室里有两张床,到处都散落着孩童的脏衣物。厨房里只有三口锅,一口铁的,两口铝的,用来生火的芝麻杆横七竖八地堆放在角落里。
  一年前,韩增达的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贫穷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这件事让韩增达成了村里女人们取笑的对象。不过韩增达不以为然,他常常拿志伟、志强兄弟当榜样,鼓励自己7岁的女儿,希望他们再也不要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梦碎珞珈山
  山东学生刘仁宇还记得,在他们入校那一年,录取通知书上新生的报道时间是2008年9月8号到9号。刘仁宇和父母9月7号就到了武汉,发现已经有一个学生在宿舍安顿下来了。对方名叫韩鹏高,穿着干净简朴,一脸阳光的笑容,行李物品极少,“看起来家境不太好。”
  刚进大学,学生们都喜欢谈家乡,令刘仁宇感到奇怪的是,同寝这位普通话里夹杂河南口音的小韩一会说自己是贵州人,一会又说自己是河南人。不过好奇是短暂的,韩志伟的诚恳与勤奋让刘仁宇很是欣赏。
  韩志伟是上课少有的几个爱问问题的人;大一班干部选举,他当选了组织委员;他经常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他还和另一个同学合伙,在男生寝室卖手机充值卡,一个月卖了几十张,赚了几百块钱;在大一的第一次入党积极分子评选上,他成功入选……
  刘仁宇和韩志伟聊过关于助学贷款的事,韩志伟并不认为这会给他带来压力,他认为申请助学贷款是很正常的事,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很快就能还清。韩志伟还常给弟弟打电话,每次都不忘说一些在大学里遇到的稀罕事,电话两头笑成一片。“感觉他很乐观。”刘仁宇说。
  大一下学期,韩志伟一方面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另一方面认为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前途可能更“靠谱”,遂有了转专业的想法。当时室友们都担心大一上学期英语挂科会成为他的阻碍,不过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韩志伟面试结束那天,回来跟室友模仿他与老师的对话:“老师问,‘你高考怎么样?’‘600+。’然后老师挺满意,再没有追问挂科的事情。”
  转专业以后,刘仁宇和韩志伟的来往渐少,他只知道,韩志伟依然保持着大一时候的习惯,每天早上7点起床去教室自习,晚上8点以后回寝室。
  2010年12月,韩志伟在武汉大学被正式拘捕,梦碎珞珈山。
  2011年1月13日,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上,韩志伟因犯非法买卖国家证件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同时,法院告知,如不服判决可在10个工作日内提起上诉。
  宣判结束后,剃了寸头的韩志伟对着父亲韩增旺吐出几个字:“家穷,你们就别再管我了。”
  想要上诉,需要花钱请律师,韩志伟知道这对自己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这个一直以来都在博前途的高才生选择了放弃。
  一审结束后,韩家和律师解除了合同,现年53岁的韩增旺泣不成声。
  这个外出打工的农民,一直以来引以荣的,就是自己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这段时间,原本就十分拮据的韩增旺夫妇找北京的河南老乡四处借钱,债台高筑的他们始终不敢告诉别人为何要借钱,不愿让韩屯村的街坊知道有关韩志伟的任何消息。
  甚至,在庭审阶段以及与律师联系时,韩增旺一直以韩志伟伯父的身份出现。也许,没有人了解他多年的艰辛与骄傲,更没有人懂得他现在的伤悲。
  
  不能圆梦的大多数
  商水一高是河南省商水县最好的高中,也是韩志伟高考移民前曾经就读多年的学校。在这里,韩志伟经历了两次失败的高考。
  胡平是韩志伟在商水一高复读时期的班主任,在他眼里,韩志伟生活贫困却很有闯劲,不像大多数农村孩子那样没见过世面。胡平说,韩志伟上大学后曾经回学校找过他,托他帮忙介绍河南考生移民贵州参加高考,“他已经把这个当做一笔生意了。”
  商水一高去往教务处的转角处,立着两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光荣榜”,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学生姓名及考分,学习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来自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参加高考人数95.24万人,比前一年减少1.2万人,人数规模仍为全国第一,其中,往届复读生占34.7%的比例之高,也是全国之最。
  商水一中教导主任孙淮河介绍说,商水一高高考复读班的学生多达1200人。2011年,商水一中往届复读生占该校高考总人数的37%。
  河南高考考生占全国考生的十分之一,而本科层次录取率低于25%,重点高校的录取率不足4%。孙淮河坦言,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河南籍学生和家长常常会想到另辟蹊径,通过各种渠道将考生户口移到贵州、青海、西藏等录取分数较低的省份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有的家长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到录取线低、录取率高的京津沪买房产,托关系走后门只为获得直辖市的户口。
  张鸿飞是商水一中的一名教师,她的女儿今年也将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女儿的成绩在班上居中上等,“超常发挥的话说不定能考上一本”。看着身边许多好友花高价将孩子的户口迁至外地,张鸿飞自己也想过,如果能给女儿办个“高考移民”,基本上就能轻轻松松考个重点大学,但丈夫坚决反对。在得知韩志伟的经历后,张鸿飞表示非常理解,同时又感叹河南的学生实在很难。
  孙淮河告诉《小康》记者,商水一中每年有一到两名考生考上清华北大,如果发挥正常,同样来自来自韩屯,今年年级第一名的韩帅斌会是其中之一。
  时至如今,韩增达和全村人依然以为,他们引以为傲的韩志伟仍在武汉大学就读。他们不清楚为何韩氏兄弟要到贵州参加高考,他们也没听说什么叫“高考移民”,他们更不知道,正是因为“高考移民”,韩志伟已经步入牢狱。
  “读书比喂猪难多了!”在韩增达看来,韩帅斌和韩志伟都很了不起,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4-07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