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1月《小康》
  栏目:时政
欧阳自远:通往火星的远征

★文 /谭畅

  欧阳自远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永新县上小学和初中,这个地方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也是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的故乡。由于祖父、父亲、叔叔都以经营药房为生,长辈们自然也将传承家学的愿望寄托在欧阳自远身上。现在看来,长辈们是有点“一厢情愿”了,从小学到高中,欧阳自远压根对医学没有兴趣,却对地理、化学等学科兴致盎然。
  1952年,欧阳自远参加了全国首次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就像古代金榜题名一样,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北京地质学院并列出现在《长江日报》上。
  4年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出身的欧阳自远考上了中科院的“副博士”研究生(当时各条战线都学苏联一边倒,研究生被称为“副博士”),专业是矿床学。在中科院期间,欧阳自远又应侯德封先生的建议,到中国科技大学学习核物理,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却为欧阳自远一生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1964年,中国开始准备做地下核试验,欧阳自远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既学过地质学又学过核物理的人,成了不二人选,中科院地质所的几个年轻人组成了一个代号为“219”的小组,欧阳自远任组长,专门为地下核试验选址。一路走来,欧阳自远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参加了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工作,这为他积累了很多一般条件下难以积累到的经验。直到现在,欧阳自远仍乐于告诉年轻人,最好要多学一个专业,以启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
  1966年,中科院地化所搬迁到贵阳市,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欧阳自远成了中科院地化所大字报批判的主要目标,被批判成为“修正主义的苗子”。回顾从前,欧阳自远很豁达:“那个时代你有什么办法?大家本质都是很好的,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人们有时候完全失去理智,也可以理解。”
  欧阳自远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空间探测的关注。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空间探测时代的开始,欧阳自远想到,必须有长远眼光为中国空间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当时中国还没有条件去探测月球、探测火星,欧阳自远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陨石开始对地外天体物质进行研究。
  从1981年起,欧阳自远数十次应邀到西德、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与各国著名学者合作,开展天体化学领域的研究。欧阳自远把21世纪后世界各国在航天技术上的竞赛比喻为马拉松赛跑:第一梯队是美国、俄罗斯;第二梯队是中国、欧洲、印度、日本;第三梯队有韩国、巴西、奥地利、波兰等。“从第二梯队的综合实力来说,我引用栾恩杰的话,他说我们是‘二锅头’,因为他爱喝酒,‘二锅头’就是第二梯队的头(笑)。”
  也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委曾两次推荐欧阳自远出任贵州省副省长,他却当面向中组部考察组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一我觉得耽误时间,第二我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相关经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贵州省科协主席一职算得上欧阳自远较为满意的职务之一,他几次请求时任省委领导,四处奔走才换得全国最后一个省级科技馆在贵州的诞生。其他的社会兼职很难影响到欧阳自远开展月球探测工作的决心,即使在北京出任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期间,他也在北京与贵阳之间频频往返,“回地化所我还可以做一些研究工作。”
  数十年来的工作状态保持着一贯的节奏,欧阳自远如今在北京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里一如既往。“院士每天晚上就睡五六个小时,中午也不休息,其余的时间都在工作。”司机小于如此描述这个一头扎进太空探测的老人,欧阳自远也坦言,年轻时唱歌、拉二胡的爱好已经很多年没有继续,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因为“这些活都干不完”。
  
  火星之路:能否再造一个地球
  在嫦娥二号之后的探月行动中,欧阳自远正试图渐渐抽身,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欧阳自远告诉《小康》记者:“嫦娥的事情早就安排好了,年轻人都起来了,我们这些老头没有必要非得事事去盯着,路子打开了就行了,也该他们来做了。”他认为,从探月活动的主要目标而言,培养人才是第一,促进技术进步是第二,第三才是科学研究和发现。
  目前欧阳自远的心思,更多花在火星探测上。“目前人类发现的所有星体中,火星是最适合改造的星球。”欧阳自远告诉《小康》记者,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地球上的一天是23小时56分,火星是24小时37分,有几乎相同的昼夜;地球的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是23度27分,火星是25度11分,它们有几乎相同的季节变化。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1-11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