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1月《小康》
  栏目:财经
赴港打酱油“香圳”梦落地

★文 /《小康》记者 于靖园

 
  随着深圳、香港的经济落差越来越小,原本在生活语境里占据高端、奢侈意味的香港也变得更加亲民。两地已经借由细微而真实的生活渗透提示出双城融合的趋向,并自下而上地影响城市管理者的决策
    
  尽管是周末,家住深圳梅林一村的李茜仍然7点钟就起床了——她要去香港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来自罗湖关口的信息显示,近一个月来,每到周末出境人数就接近40万人次,比以往上涨近20%。其中不少人,就是冲着香港廉价的日用商品而去的。
  “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这句噱语成为年末热词之一。经济学家樊纲在为一本《港深都会:从理念到行动》作序时则认为:“香港和深圳加在一起,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三大商业中心。”
  
  “赴港打酱油”成经济信号
  李茜是深圳标准的白领,由于在香港有亲戚,对往来深港的路线比一般深圳市民要熟悉。从李茜家到福田口岸大约15分钟时间,进入口岸大楼后,大约用了20来分钟,李茜即通过了深圳、香港两方的关口。
  过关后,李茜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港八达通卡,刷卡进入落马洲车站,登上一列开往红磡方向的列车,5分钟之后,便抵达距离深圳最近的香港购物点——新界上水。李茜在上水站下车后,直接来到车站对面一家兑换货币的“两替店”,以85:100的汇率用850人民币兑换了1000港元,然后直奔上水广场。
  算下来,李茜从深圳家里出发到达上水广场,耗时不到50分钟。
  对于最近异常火热的“深圳市民去香港打酱油”一说,李茜表示,虽然有点夸张,但是顺手买些日常用品真的越来越普遍了。她拿出列好的购物清单——给自己买的衣服和洗面奶、给一家人用的沐浴露,还有给母亲买炒菜用的橄榄油等。
  不过在20多年前,买菜者是香港人。1986年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播发了一则电稿——“到深买菜港人,平均每天两万”。新闻称由于深圳农贸市场零售农副产品比香港的价格便宜,香港许多家庭主妇专门由九龙乘火车到深圳采购。 
  现在,随着内地物价的上涨、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化,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费,悄然有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面:深圳南下购物。而其采购的内容也逐渐从奢侈品、电子产品,延伸到柴米油盐。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但大多数深圳人仍然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要高于这一数字。精明的家庭主妇们马上就算出一笔精细的账单:黑人牙膏在深圳9.5元人民币,在香港三支才21港元。在深圳卖2元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河北大鸭梨在深圳6元3个,而在香港则11港元7个……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1-10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