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8月《小康》
  栏目:聊斋
尺子无形

★文 /云溪子

  无标准则无评价,既有评价,当然就有一个标准。不同的评价体系,有不同的标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活在世上,人与人之间就免不了发生种种联系。人长着使自己成为万物之灵的脑瓜。既有联系,就会对他人产生认识,进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出一个评价。
  无标准则无评价,既有评价,当然就有一个标准。不同的评价体系,有不同的标准。选举,有入选的标准;干部考核,有考核的标准。在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对他人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吾以为是评价者自己。起码,这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标准。此说似乎有几分怪诞。然而,却是吾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慢慢体悟到的。
  一个人,在众多的交往者中,与有些人成了常来常往的朋友;与有些人办完了事儿,联系也就断了;与有些人产生了芥蒂,甚至反感。这是为何?如果排除掉种种利害关系(其实,有许多交往是不涉及利害的),那就是因为此人用“自我”这个标准对他人作出了评价,进而作出了选择。民间有一种说法:“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这种说法虽然粗俗了些,却说出了人以类聚的道理。人以类聚,即是说类我者聚之。评价选择的标准是“自我”。仔细想想与吾交往密者,或与吾人生观、价值观相似,或为人处事原则相近,或性格相投,或爱好相同。无论因何,都没有离开“我”这个标准。
  学校的老师,虽说应该有教无类,但在感情上对学生总是有些远近的。之所以如此,除去成绩优劣、模样儿俊丑之类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是否“类我”。老师性格外向,自然喜欢活泼的学生,对那种三天不说两句话的闷葫芦,怎么看得上眼呢!相反,如果老师性格内向,就会喜欢那些稳稳重重、小大人儿似的学生,对那些活蹦乱跳、“疯疯癫癫”的孩子,恐怕就很难爱得起来。
  父母对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手心手背都是肉,儿女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亲疏的。可是,父母往往与某个该子更近些,何也?更“类我”矣。父母办事严谨认真、生活上干净利索,自然更喜欢把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衣服干干净净的孩子,对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孩子就会不满意。父母生性活泼,对活泼的该子自然更喜欢些,看着该子说说笑笑、蹦蹦跳跳,乐不打一处来。对内向的孩子,就有些看不惯:三脚踢不出一个屁,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反之,老成持重的父母,会更喜欢内向的孩子。看着孩子打打闹闹,便气不打一处来:成天疯疯癫癫,哪像个人样儿!
  呜呼,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以“自我”为尺度的,用这把尺子度量他人,甚至要求他人类我,按自己的面貌“复制”学生和孩子。人们这样做,几乎是不自觉的,甚至常常发生在潜意识中。故吾以为,这似乎乃人之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吾又见到,这样作为的结果并不全善,常常产生许多不快,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8-16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