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4月《小康》
  栏目:城市
揭开中国馆的最后面纱

★文 /本刊记者 孙晓青 上海报道

  作为展示东道主形象的世博会中国馆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的使命。从征集方案的选择到最终落成,争议伴随着期望始终相随
  2010年2月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竣工。这个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的建筑注定了背负争议。从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破土动工到落成,中国馆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赞誉与批评。
  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回忆一路走过说他如履薄冰,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亦深有同感。
  争议中出炉的中国馆
  世博会的组织者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的支持和协助下,短短几个月内收到了设计方案344个。经过评审,其中“东方之冠”方案原则通过,并根据审议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深化和优化。2007年7月初,在上海世博局公布了上海世博会园区中国馆方案的征集结果后一个星期内,业内建筑师活跃的ABBS建筑论坛上,对此事的争论一直不休。这场声势浩大、备受关注的公开招标,在公布第一轮结果时,并未像国际上的其他设计比赛那样,将入围方案的设计图和设计模型等随入围名单一同公布,引来其他参赛者和众多建筑业界人士的质疑。
  同年12月1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宣布开工建造,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也首度公布于众。
  设计方案一公布就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与质疑,认为如果这个建筑实现了,将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多少类似“东方之冠”的市府大楼、法院等建筑会步其后尘。同时有人对中国馆的“东方之冠”的仿古形象无法接受,认为,历届世博会各国都是以当时最发达的技术,最新的材料来展现自己国家的成就,但这个中国馆却以复古建筑的形象展示于众人面前,即不能表达科技的进步,也不能表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上海的国际形象和世博会的宗旨更是格格不入。
  中国馆设计方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说当初在设计时都没想过这个建筑一定要像什么,只是觉得要做一个很中国的东西。
  官方对这个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既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又兼具国际理念、现代感和标志性,有助于全面演绎世博会主题。很多参选的评审大师们也都对此很推崇,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认为,它让人联想起城市经络路网、传统构件斗拱以及青铜鼎,文化内涵丰富,简洁的造型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4-16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