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4月《小康》
  栏目:小康话题
生命伦理那些事儿

★文 /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张旭

  六成人无法接受克隆人,但对于从脑死亡的人体中摘取器官和安乐死,人们似乎接受度更高些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依靠技术进步得以实现的克隆、器官移植、脑死亡者呼吸维持等引发了长久激烈的道德伦理争论,旨在为这些道德争论做出评判的生命伦理学因之受到关注。
  2010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生命伦理问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8%的人无法接受克隆人,接受不了从脑死亡但还能有呼吸心跳的人体中摘取器官和安乐死的人分别只有21.8%和13.4%。
  那么,究竟克隆技术、器官移植、脑死亡和安乐死涉及哪些争论?争论各方又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小康》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甘绍平。
  《小康》:克隆技术涉及哪些生命伦理问题?
  甘绍平:克隆技术大体可以分为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生殖性克隆就是我们常说的“克隆人”。普通人都有独立、不可复制的一生,而“克隆人”是某个人的“复制品”,其外貌、智商以至预期寿命等都取决于“原件”。人们对某个人进行克隆往往是希望再现此人,这就使“克隆人”被完全工具化了,因而严重侵犯了“克隆人”的自主性和基本人权。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其视为科学的禁区。
  治疗性克隆指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克隆胚胎定向发育成人体组织或器官,以此为病人实施移植手术,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性克隆目前存在一定争议。反对者认为,克隆胚胎原本有发展为人的可能性,而治疗性克隆的实施者却将其培育成某个器官,这与杀人夺取器官几乎没有差异。我个人认为,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还不具备感受性,不算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而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才有更高的道德地位。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对治疗性克隆持支持态度。
  《小康》: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是合乎道德的吗?
  甘绍平:首先必须明确一个科学事实,即脑死亡就是真正的死亡。基于这样的事实可以认定,脑死亡意味着感受性的消失和伦理学意义上的生命终止,因此脑死亡者与通常意义上的死亡者一样,都没有道德地位。我认为只要脑死亡者生前同意,或其家属同意捐献脑死亡者的器官,那么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供体就是道德的。
  《小康》:安乐死涉及哪些生命伦理问题?
  甘绍平:就身患绝症的成人而言,如果他不愿继续忍受病痛,希望以死换取解脱,那么就应当尊重其自主意志。但是,在实践中很难想象病人会有一种持续不变的意志。
  另外,病人的意志很难达到完全的自主。一旦当事人感到自己已经构成了社会与家人的负担时,就会感到再这样护理下去就会失去尊严,于是最后就会要求安乐死。而这种安乐死愿望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摆脱自己身体上的痛苦,而是为了使家庭和社会摆脱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如果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支持安乐死,那么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全社会对许多病人提出安乐死愿望的真正动机的漠视:人们并不关心当事人是否真的痛苦,而只是关心当事人是否自己已提出了安乐死的要求。
  于是节省医疗费用作为安乐死的真正动机便堂而皇之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为了省钱就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从伦理学上讲这无疑是一种极其低级的动因。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反对为安乐死立法的最强的理由。
  如果国家以立法形式
  支持安乐死,
  就容易造成对安乐死
  提出者真正动机的漠视,
  节省医疗费用的动机
  便堂而皇之地
  受到法律保护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4-02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