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1月《小康▪财智》
  栏目:公司产业
易才:人海中发现蓝海

★文 /《小康·财智》记者 范颖华

  2008年,国家《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再次佐证了李浩抢在先机,在全国布点运营模式的前瞻性。《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禁止转派遣和再派遣”。各地外服机构之间的“联盟合作关系”到了不得不予以调整的时刻。为了规避风险,各大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只得也开始纷纷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为了加快扩张速度甚至收购或者参股各地从业者。但李浩的自信也在于此,“这些迟到的同行已经远远被抛在脑后了。”
  目前,布点最多的国有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已经进入了30多个城市,但比起易才在全国已经建立了的200多个包括了新疆、西藏在内的服务网点,仍然捉襟见肘。
  至此,易才所提供的全国连锁式服务受到了客户的热烈追捧,最快时,签订一家客户易才只需一个星期,而其他公司则要花费漫长的4到6个月。它的客户既有西门子、松下、丰田等跨国公司,也有像李宁、网易这样的中国知名本土企业。
  易才的快速发展和其商业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商的青睐,2006年初,寰慧投资(GGV)向其注资600万美元。2007年底,又联手华威国际(CID)再次投资1200万美元。且两次融资程序都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考验。融资不仅仅为易才接下来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也为易才建立公开、稳健、科学的资本管理构架,为今后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融资的意义,李浩这么理解。自然,最重要的一点,他确实也不再缺钱了。
  成功得益于创业早
  不缺钱的李浩从来不吝于大手笔在业内挖人。“易才现在的高管都是在这个领域做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专业人才。”
  李浩向《小康·财智》记者回忆,这比起当年创业之初时,简直是天壤之别。2003年,公司初创,组建团队时李浩每一次挖人第一次绝对不和对方见面,而是先打电话聊。“意向中想请来的人几乎都是年龄大自己好几轮的五十岁、六十岁的资深人士,他们见了我之后,看我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反倒会起反作用。”于是,每次李浩就先在电话里聊自己的景愿,聊自己公司的理想,画出一个个诱人的大饼。
  李浩的大饼着实吸引了不少人从当时行业内的国企前来加盟,但今天易才发展的事实也证明李浩的大饼不是虚的,而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
  易才今天的成功,让李浩也成为了受人青睐的青年创业家。但李浩认为,自己今天的成功应该得益于自己在大学时期就已经萌发的创业经历,尤其是那些失败了的经历。
  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时李浩就担任过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但那时李浩已经热衷于学生创业。从办考研辅导班,到在国内搞最早的校园招聘,乃至做图书出版。经历过若干次创业失败以后,李浩先后成为了卓越网、智联招聘的一名职业经理人、高管。也正是在这时,李浩感觉到,人力资源外包这一块将是未来投资的一块蓝海。
  回顾自己过去每次创业失败的经历,李浩给自己总结了一条心得:在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选择到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战略方向,找到合适的团队与创业伙伴。“考研辅导班是战略落伍;校园招聘是当时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图书出版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李浩一一解析自己过去的创业经历。
  创新的甜头
  早在创业之初,李浩就明确了一个观点——人力资源其实是老业务新做法,“关键一点就是创新,包括战略的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成立之初,易才的核心业务是人力资源流程相关的外包,比如代理社会保险福利、工资发放等,这些业务在中国都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属于传统行业。但李浩认为,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些,易才就很难有自己的优势,只有走一条创新之路,才能在外包行业里做到独树一帜。在分析了国内人力资源环境和同行业企业的特点之后,易才首先确立了布局全国的战略,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由于劳资纠纷、劳动关系管理难一直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扰。为此,易才集团不惜花重金打造了包括国内著名劳动关系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和律师团,为客户提供专业、权威的咨询和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走出人力资源困境。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1-25


2010年01月(《小康▪财智》)


2010年02月(《小康▪财智》)


2010年03月(《小康▪财智》)


2010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