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12月《小康▪财智》
  栏目:卷首语
产能过剩是必然还是偶然

★文 /《小康·财智》编辑部

  如果你的年龄段曲线正好包纳了80年代,如果正好在8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花过钱,买过东西,那就最能够体味到当时的生产企业的快感。比如买一台冰箱,有可能商店的店员会告诉你,只剩下样品了,这样品还有某个瑕疵,要搁今日,作为顾客、“上帝”的你,早已快移玉步离他而去了。但是,在80年代的通货膨胀年代,这件有瑕疵的样品,没准就被某个怀揣冰箱钱,已经游走了多家店铺而不得的顾客急不可待地订了,马上数钱付款,这是笔者亲眼所见。
  记得姜昆和李文华说过一个相声,笑谈当时的民间心态,说街坊大妈拿洗澡盆装盐,因为恐惧盐要涨价。当然,在这种萝卜上有泥也不管的市场图景下,你是听不到“过剩”这个词的,恨不能产品还在生产线上,就有买主订走了,说实话,这正是诸多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但是,80年代的这种“短缺”,实际上是社会心态不稳定的表象,不是什么好兆头,事实也证明了,惹出的麻烦还挺大。
  然而, 为了使80年代中末期的这种热得烫手的社会经济状态戛然而止,银行利率被提高到10%左右,国库券的利率甚至达到14%,拿澡盆买盐的、买冰箱不看好坏的,一股脑儿都把钱存进银行,这下子又出现了过热的反面,社会消费展现出比较大的萎缩的局面,产品开始“过剩”了,企业的日子难过了,三角债多如牛毛了。这又才出现了90年代之后提振内需的一系列举措,包括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市场化……。然而,举足轻重的,还在于当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打开了国外市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 外来的需求一下子旺盛起来,以至于金融风暴之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占到了GDP增长的45%左右。
  回顾一下经济生活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冷热转换的场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最理想的社会经济运作状况当然是“平衡”,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多一分,不少一寸,用我们今天的话语来描述,既不过剩,也不短缺,算是一个理论上的“理想状态”。
  但正因为经济活动中各种元素作用力的此消彼长,各种逐利主体的你争我夺,市场资源的分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和现状,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可能像物理学、化学、数学那样有可以寻踪觅迹的各种变量、元素关系之间的准确关系,得出准确的判断。那句“看不见的手”被当成市场经济的“最高哲理”被传诵,但是,其中也许包含了更多的无可奈何。
  市场中的过剩与否,其实是整个市场在运动中的一种必然,过剩与短缺一道,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何尝又不是推动经济前进的一种动力呢。当然,过度的过剩,过分的短缺,还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甚至严重伤害。政府出手调控,其实也是出于把副作用甚至伤害降低到最小这样的理性和善意。至于过剩了没有,过剩是否严重,下手孰重孰轻,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这种多元化的场面,恐怕应该视为好事,各方面的行事者会更加小心翼翼,调控者丢掉的,也许是宏观发展的机遇。业者丢掉的,就更为直接,是真金白银的投资。
  恰到好处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理想,根据工程学控制理论的原理,恰到好处是由相关变量的过头运动触发的反馈机理来保证的,从这个角度上看,过剩是一种必然,调控也是一种必然。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12-17


2009年01月(《小康▪财智》)


2009年02月(《小康▪财智》)


2009年03月(《小康▪财智》)


2009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