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10月《小康》
  栏目:城市
三亚:北纬18度上的绿色野心

★文 /本刊记者 刘彦昆 三亚报道

  三亚美丽的海景背后,是几代人对于绿色发展的选择和坚持,是这个北纬18度上的小城国际化的追求和野心
  三亚河,自北向南流淌,绵延28公里,在靠近入海口处分成东河与西河,呈“丫”字形,与“亚”同音,这座偏隅海南岛最南端的城市也因此有了它的这个名字——三亚。
  现在的三亚声名在外,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城市,每年有超过800万的游客来到这里,其中不乏政要名流。对于名人明星,三亚人见怪不怪,淡然处之,在椰风海韵里,他们开始了一天悠然自得的岛民生活。
  “看两个石头,登两个山峰”时代
  三亚的城史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朱家仁来到这里时,它还被称作崖县。朱家仁是这座城市的首位市委书记。1984年,三亚撤县立市,1987年正式升格为地级市。朱家仁很早就注意到三亚的旅游资源,是他主张把亚龙湾开发建设为旅游胜地。在那个年代,“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依然深入人心,在一个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小城里倡导“旅游立市”,开发一个荒滩,“噪音很大”。
  在那种情况下,朱家仁想到一个办法,请大人物来看亚龙湾。那时候大人物来三亚,通常是省里领导直接接待,住在鹿回头招待所。朱家仁向招待所的负责人打了招呼:“正部级以上的干部来,及时告诉我,以便登门拜访。”1985年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来三亚,都被朱家仁带到了亚龙湾畔。张爱萍后来表了态,将当时还是军事禁区的亚龙湾交给地方政府搞开发,早日建成高级旅游度假区。随后,有国家领导人给了亚龙湾“胜似夏威夷”的美誉,三亚的城市定位与奋斗目标,就在这个时期孕育起来。
  20年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亚龙湾终于成为中外闻名的黄金海岸、高端酒店聚集地。今年77岁的朱家仁,再谈起这段往事时,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长者的满足感。
  1986年,当时还是一座县级市的三亚提出“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的建设目标,此后的20多年间,“围绕旅游做工业、办农业、搞文化,”“一切围绕旅游做事情,”逐渐成为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城市发展路径。
  1991年,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萍从黑龙江宜春来到三亚工作,那时候,人们对于大特区的概念“既朦胧又向往”。张萍的丈夫到南方出差,顺便考察了三亚,拍了厚厚的一大摞风光照片带回家,正是这些照片里浓浓的南国风情,把张萍“骗”来了海南岛,喜欢上了这座叫三亚的城市。闲暇时,夫妇俩带着孩子到海边看夕阳下椰子树婆娑的树影,听海浪的声音,11岁的女儿对张萍说:“妈妈,真的不是诗人夸张,大海真的太大了”。
  但真实的生活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刚来三亚时,张萍一家人被安顿在单位集体宿舍住下,房子很旧,老鼠乱窜,一寸长的大蟑螂到处乱爬,停电停水的状况时常发生。马路上没有红绿信号灯,交警指挥靠口哨。最困难的是与家人的通讯问题,那时候,夜里12点到凌晨4点,张萍通过邮局的交换机和远在北方的亲人通话,即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总是畅通,不顺利的时候,等一晚上,说不了几句话信号就断了。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10-14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