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6月《小康》
  栏目:社会
建立心理急救机制正当时

★文 /《小康》记者 孙晓青

  在董玉飞自杀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曾表示,如果不加大对于特殊人群,尤其是干部的心理援助,下一个自杀的现象很快就会出现。他的预测很快应验,就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再度自杀。如何不让下一幕悲剧出现?我们的心理救援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
  《小康》:目前灾区心理援助的现状是怎样的?
  张侃:去年地震刚发生的时候,去了很多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过了半个月后,渐渐减少,因为各自的工作、生活等现实原因,能够在那儿坚持下去的团体很少,不具备一个机制。目前,灾区心理援助队伍仍然很有限。此外,心理援助的志愿者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志愿者可能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
  基于这些原因,仍有很多灾民没有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援,从理论推导,他们的心理情况应该并不好。我们工作的点,服务的对象好几万人,我们动用的人力1000人,一年来连续在灾区的各个点开展心理救援工作,是取得了效果。但从总体来看,这个工作必须持续下去,如果一停下来,马上大规模反弹。
  《小康》:灾区里的一些人能够在地震中坚强地活下来,却在震后的日子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何理解这种行为?
  张侃:关于有人自杀的问题,很多人关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是问题。从我们所获得的数据看,目前灾区的自杀率并没有高过国际上自杀率的水平,但从特殊人群的单个分析的话,却远远超过国际水平,尤其是干部。根据国际上的情况来看,自杀的或暴力杀人的或抑郁的等等,往往是在表面平静之后的一年、两年、三年左右出现,而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在10年之后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现在虽然有吃有喝,但是没爹妈,或者是其中去世一个,或者是爹妈以后还要再婚,他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现在很小,没有什么能力,等到长到20多岁,小时候的打击就开始暴露出问题来。因此,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小康》:灾区心理重建的难点是什么?
  张侃:应该说,大部分灾区政府给了心理援助很大的关注和支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总的规划,极重灾区的政府还对心理重建充满热情,但不得不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对心理重建的认识不够,并没有拿出一个可以落实的规划,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往往认为灾民的住房和吃饭问题才是大问题。那些成绩是看得见的,而心理重建是个抽象的东西。花了钱做了这个事,到底值不值?有多大效果?却看不见摸不着。地方政府对于心里重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目前并没有将这个纳入重建规划,所以也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心理重建工作展开也自然受到限制和影响。
  《小康》:现在建立一个心理重建的长效机制是否正当时?
  张侃: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当务之急将心理重建真正纳入灾后重建的规划中来。现在主要是一些社会团体及科研院所在做这个事情,但社会力量毕竟有限,迟早会退出的。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没有统一的部门组织协调、没有系统规划、没有充足的专业人才。我们提出过心理重建要坚持20年。从目前来看,四川地震灾区目前具备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的一个良好机会。不缺少关注,也不缺少支持,有众多的社会团体依然出人、出钱在做这个工作,还有许多社会团体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准备投入到这一块。政府要做的是,成立一个部门来引导、管理、协调这股社会力量,提供经费与规划等政策保障,从而建立长效机制。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6-12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