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3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二万亿外汇储备能不能分?

★文 /宋近双|于莉娟

  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们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分给老百姓外汇储备没有经济学根据。直观的理解,把外汇储备分给居民,可能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外汇储备”这个经济学术语近来很火,甚至成为草根阶层的最爱。事情起因于日前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的一个建议:从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分给老百姓,每人可分得一万块钱。
  这个提议显然让老百姓兴奋不已,如同听说将要从天上掉陷饼一样。他们希望“外汇储备”这个有点陌生的“朋友”能够带给自己一笔额外的财富。这从网上调查中那些热烈赞成的跟贴中可以证实。
  然而,就在张维迎提出这一建议的当时,就有人站出来强烈反对,此人是中投集团总经理高西庆。这样一场公开场合下的重量级争论于是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新闻被广泛传播。
  外汇储备是谁的?
  “我觉得首先要把外汇储备是谁的这个常识搞清楚才有助于这个讨论的理性化。”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家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连外汇储备是什么、归谁所有都没搞清楚,就争论将它分散出去,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这位经济学家同时表示,不愿意介入这场争论。巧合的是,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经济学家们都不太愿意公开参与这场争论,或曰因为与当事人私交的关系不方便发表评论。其中有一位学者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过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打电话来再次叮嘱对他的采访报道匿名。而与北京大学的那位经济学家一样,匿名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们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分给老百姓外汇储备没有经济学根据。
  一位接受《小康》采访的学者表示,“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创汇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并不属于国家所有。企业创汇、老百姓打工挣了外汇,这些外汇在国内不能流通,就存在指定的银行,这些来自企业和居民的外币储蓄就是我们所说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是有主的钱,在这个环节上国家没有权利去分这些钱,如果那么做了,就成了“杀富济贫”了。因此不能像此次争论中说的那样:“二万亿的外汇储备分掉一万亿没有多大影响”。
  而国家能动用的时候,是要在结汇之后。也就是国家拿人民币买下这些外汇,而存款人提汇时提走的是人民币。在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或者信用危机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汇比例。当然每个国家和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通常我们所说的外汇储备指的是总量而非结汇的量。该学者指出,结汇之后的外币,已经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外汇储备。而结汇之后的钱,也应当把它的产权归属搞清楚,结汇时是谁出钱把它买回来的?是财政出的钱还是国资委出的钱?又或者是央行出的钱?“这个道理需要讲清楚,毕竟现在是信用社会,各种联系都是通过一个信用通道发生的,因此,一定要把这个讨论所涉及的经济学常识厘清一下。在信用社会,财富的流动得透过信用机制来实现。”
  “当然财富的非信用机制的流动也可能发生,比如抢,战争,偷窃……”该学者用极端的例子进行说明,“但这些机制都不是我们所说的信用机制,而通过现在的信用机制,就不太能解释得通分给百姓外汇储备的科学性”。
  在这次争论中,还提到了购买美国国债的问题。事实上,争论中的一方高西庆就是负责经营外汇储备的中投集团的首要负责人,因为2006年购买的美国国债如今已经贬值很多,因此成为众矢之的。“这也许是张维迎提出将这些美国国债分给老百姓的理论基础”,一位经济学界人士推测,“但是中投是国家出资的一个投资部门,亏损了由国家赔付,因为凡是投资都有风险,况且外汇储备像其他所有银行的储蓄一样,也是要支付利息的,因此,必须去经营这笔钱。至于投资经验和手法当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提高。但无论如何,这个路径信用机制是成立的,而分给老百姓却怎么也说不通。”
而在网上的调查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较为理性的网民坦承自己不懂外汇储备该不该分,因此也无从投票赞成还是反对。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3-16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