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2月《小康》
  栏目:财经
巴曙松:拉动内需应有新思路

★文 /《小康》记者 于莉娟

  培育中国本土经济增长点这个压力,意味着又到了集中我们所有的智慧来改革和开放的时期。如果没有这方面真实的突破,还是靠基础设施投资,可能经济还会继续处于惯性下滑的阶段。
  当四万亿的投资成为促进内需增长点最大的期待时,巴曙松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今时不同往日,以往挽救危机的杀手锏,在今日也许已经不再适用。实现促内需的愿望恐怕还要广开思路,创新求变才能解决问题。
  四万亿应急效果要打折扣
  《小康》:为应对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也出台了四万亿刺激经济的庞大计划,该计划中,主要的投资仍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您看来,这四万亿将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巴曙松:我认为,我们政策上可能要碰到一些挑战。大兴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桥梁、机场,希望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来带动GDP的增长,抵抗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用过。很多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都因为有了这一杀手锏而认为这次情形不会像1992年美国经济萧条时那么差。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情况与1998、1999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差别很大,一些在那时熟练运用的刺激内需的工具,今天恐怕要大打折扣。
  《小康》:那么,今天的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处境主要发生了哪些改变?
  巴曙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1998、1999年的时候,中国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百废待兴,很多项目随便挑选,都是既有社会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再想找到这样好的基础设施项目就不容易了。而且真正带动1998年走出低迷的,第一是城市的住房制度改革,第二是加入世贸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去拓展。从1998年的经验看,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可能产生低效率和腐败的大的基础设施的凯恩斯主义,而是始终基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强调改革和开放的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只经历过两次连续五年两位数的增长,第一次是1992年,第二次是加入世贸之后,从2003年到2007年这五年。这难道不说明只有改革和开放,才是真正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现在我们又到了集中我们的智慧来改革和开放以培育中国本土经济增长点的时期了。如果没有这方面真实的突破,我们还是靠基础设施投资,可能经济仍处于惯性下滑的阶段。
  第二个不同点的关键是带动作用发生变化。在1998年的时候,政府和它直接能控制的国有大型企业占社会资源的50%,甚至更多,到2008年占到30%,用30%的政府投资带动70%的社会资金,如果没有真正有效益的项目去吸引,怎么带动呢?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2-04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