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12月《小康▪财智》
  栏目:区域经济
合肥变脸

★文 /《小康•财智》记者 范颖华

  在沿海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的背景下,合肥一改过去历史上的沉寂,加速变脸,用自己独特的资源、地域等优势,去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眼球。
  “过去是不敢让人来,现在是我主动带人来。”谈到合肥的投资环境,安徽绿宝床垫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黄建春用这么一句话向《小康·财智》记者描述。1983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里,还是少年的黄建春就从温州家乡来到了合肥,一住就是25年。在黄建春的眼里,合肥这几年的变化让他自己都感到惊讶。“到处是林立的脚手架、塔吊,到处都在修路、铺路。”
  城市大建设背后
  在黄建春直觉的背后是一组更为有意义的数据:据统计,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合肥市共安排新建、扩建道路211条,桥梁90座,总投资224亿元。这相当于改革开放近30年来合肥城市建设投入的总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合肥经济也在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2005年,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目标,合肥市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以“三大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为着力点,全力推动合肥从环城时代走向滨湖时代。
  2008年10月8日,第六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在合肥召开。在此次年会上,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合肥市投资环境推介会。在推介会现场,放给在座的上千名各地温州企业家们看的一个宣传片上,片子最开头,伴随着激昂的音乐,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九个大字。
  这并非虚言。《小康·财智》记者了解到,2007年,合肥市GDP 为1334亿元,同比增长18.1%,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今年一季度实现GDP314.01亿元,同比增长17.4%。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6.08亿元,同比增长4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2.27亿元,同比增长5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85亿元,同比增长30.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45亿元,同比增长27.2%。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经济指标的增幅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据合肥市招商局局长蓝天介绍,“目前,麦德隆、江森自控、日立、三洋、三菱重工、联合利华、ABB、可口可乐、布依格、家乐福等19家世界500强以及海尔、昌河、美的、长虹、格力、伊利等中国知名企业都已在合肥投资。来自境内外的投资客商位居安徽省首位。”
  后来者居上
  合肥全市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其中城市建成区23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43万。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合肥已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北宋著名清官包拯、清末洋务领袖李鸿章、华人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都是合肥人。
  但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和其他内陆城市一样,发展相对滞后。安徽天宝商管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林小冬向《小康·财智》记者回忆,2000年,当她初来合肥创业时,甚至发现合肥连一条成型的步行街都没有。“那时的合肥,城市商业、纺织等轻工业严重空缺,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能力也极低。”
  “前几年,由于基础设施比较差,城市发展大框架没有搭起来,有些项目根本不敢过来。”合肥双凤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贸局副局长刘秀说。
  “这几年对合肥来讲,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投资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企业和老百姓有目共睹。” 新智联合安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叶梁告诉《小康·财智》记者,就是在此次温商年会中的合肥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更多的温州商人开始对投资合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蓝天认为,本来底子薄的合肥,当前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国际及沿海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战略的推进,均为合肥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30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2008年03月(《小康▪财智》)


2008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