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10月《小康》
  栏目:人物
吉狄马加的理想

★文 /《小康》记者  胡晓生

记者手记>>
  
  洗涤灵魂的青海之旅
  从来没有计划过去青海。那是曾遭一个驴友们频频非议的地方。设施问题、交通问题、吃住难、遭遇“敲诈”……
  但是,当我站在整洁、野花遍地的青海湖边,我相信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青海湖打开了我的灵魂。我更希望能够打开一扇门,让人们了解现在的青海,期待未来的青海。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省委书记强卫如此感性而准确地定义了青海。
  久居都市的人们都有一个深埋心底的愿望,那就是“去远方”。
  城市中的人,如我一般,总觉得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成长,必定要丢失内心某种真实。常常感到迷茫,感到迷失,忘记本我。于是盼望着“生活在别处”,企盼着能够在远方找到原来的自我。
  在塔尔寺,看到教民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他们心中的神,看到他们生活一无所有,衣衫褴褛,但他们虔心对神,目光如此坚定,身体如此坚定,周而复始地“磕长头”,将时间、生命、财富,全部都献给了神。教徒们的姿势因为娴熟而显得异常标准:下跪、手撑地、匍匐、以头触地。教徒们的虔诚通过这个仪式充分地体现。有的则手捧一袋一袋的酥油,一个油灯接着一个油灯地添加酥油。他们神情满足,觉得生命就该这样,他们脸上充满了笑意、充满了崇敬、畏惧,充满了对生活的满意。——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在这里,他们永远不会迷失自己,神圣的宗喀巴是他们永恒的灯塔。
  我们在城市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幸福,在教民这里根本不是问题。张承志《在中国信仰》里描述过教民的幸福,他们质朴地认为物质的现代化未必能使人幸福,当人埋头读书、获得荣誉、财富、地位,如果他由此忘记了自己的神,忘记了自己信仰,那么这个人对于家族而言就没有价值。当我们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听到这样的言论无疑于振聋发聩——我们缺乏的不是别的,正是信仰。
  因为少数民族自治的政策以及宗教信仰本身的缘故,青海省内有大量虔诚的教民。宗教成就了金碧辉煌的塔尔寺,也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到这里旅游的人,可以感受到来自宗教、信仰的力量。
  吉狄马加称之为“心灵之旅”。
  远方的青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盼望的地方。因为在远方,因为那是一片“净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迷失的心态里,感觉灵魂沉沦在城市里,在世俗中挣扎得不到解脱的我,来到青海湖边。站在海天一色的湛蓝色里面,被蓝色的天与海包围着,感到在浩大的湛蓝色里面只有渺小的自己。
  远远的天底下,有两个藏族小伙子,放起辽阔高远的西藏民歌,甩起长长的袖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那是一种完全由心而起的舞蹈,没有观众,观众就是海与天。辽阔宁静,蓝得沁入灵魂的湖畔,怒放着金黄的油菜花;草原上,是漫山遍野的野花;一切都简单、干净而透彻。
  大自然的美丽洗涤了城市的灰尘。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我的内心。城市生活生长出来的种种物质欲望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宗教与大自然的力量,让你发现,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最后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不是来自任何物质,而是纯粹的精神。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10-17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