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9月《小康》
  栏目:社会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良心

★文 /《小康》特约记者 牟尼

  “一个有着无尽勇气的人,他是托尔斯泰无可争议的继承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
  2008年8月3日,89岁的索尔仁尼琴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
  苏联于1991宣告解体,这个牛犊顶橡树的作家比苏联多活了17年。尽管围绕着他的作品仍有许多争论,他的言行也遭到一些非议。但是,没有人会否认,他是俄罗斯的良心。
  开创“劳改营文学”先河
  1918年12月11日,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他的父亲在沙俄军队供职,战死德国。作为遗腹子的索尔仁尼琴,童年全靠母亲做中学教员的微薄薪水生活。后来在罗斯托夫市读完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卫国战争时期,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他当过炮兵连长,并两次获得勋章,后升至大尉军衔。在德国柯尼斯堡前线,索尔仁尼琴成功率领士兵冲破敌军包围,为此他本可荣获第三枚勋章。而当旅长在为他颁发勋章时,来了一队克格勃,随后,他被剥夺军衔、军功章和配枪。
  由于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索尔仁尼琴被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索尔仁尼琴被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8年之灾,使得索尔仁尼琴对劳改营的生活非常熟悉。苏共二十大后,他写出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并通过朋友科佩列夫把作品交给了《新世界》杂志主编、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看后觉得非常好,但是不敢发表,就通过朋友捅到苏共政治局。苏共政治局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由赫鲁晓夫亲自批准,这篇小说1962年在《新世界》发表。特瓦尔多夫斯基称,这篇小说“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写”。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很快,这部作品震撼了整个苏联。《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开创了 “劳改营文学”的先河,索尔仁尼琴也因此一举成名。
  1963年,索尔仁尼琴连续发表了3部这类主题的中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马特辽娜一家》、《为了事业的利益》。 同年,他加入了苏联作协。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9-08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