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9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三亚: 责任大于机遇

★文 /《小康》编辑部

   ——专访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
  “三亚有责任承担起对国际旅游岛运营的探索。三亚对自身的形象还不完全清晰。目前确定的‘美丽、时尚’的形象略显肤浅,还应该挖掘出内涵上更深的东西,提炼更新的概念。”
  李柏青初次上岛是在1988年的春节前夕。此前不久,海口市政府一考察小组到他工作的湖北宜昌考察,鼓励年轻人到即将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海南发展。当年春节前,他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借着婚假乘火车“私奔”海南,这一待就是20年。
  从外事办、旅游局到市政府,李柏青在三亚旅游业已“扎”了10年。
  《小康》: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将对三亚及至海南带来什么?
  李柏青:建设国际旅游岛,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探索、尝试和贡献。中国目前的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主体还存在着差距。国内旅游是以观光为主体,一瓶矿泉水、一袋面包就够了,而国际旅游最成熟、综合效益最大的方式是休闲度假,这就要求住下来,消费、休闲、娱乐。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助于中国旅游的升级转型。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海南发展的良机。目前海南旅游已经过度到休闲度假了,但在如何推动入境游、强化度假概念、丰富度假产品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
  建设国际旅游岛,对三亚是种责任。三亚的休闲度假旅游处于中国旅游金字塔的塔尖。三亚有责任承担起对国际旅游岛运营的探索。建设国际旅游岛,对于三亚来说,责任大于机遇。
  《小康》:三亚将如何履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李柏青:开放度的进一步落实,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点。要把它作为新一轮开放尤其是旅游业开放的排头兵。目前三亚的旅游业仍存在传统观念模式下的弊端。比如,虽然国际品牌的酒店在三亚基本都能找到,但这些酒店的资本实际上仍以国内为主。资本国际化,在三亚仍是留白一片。
  借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要加大旅游与国际资本对接的面、深度,为国际专业、大型资金顺畅进入创造条件。当然要选取那些能够共同承担风险的国际资本。
  同时,要争取人员、物资更便利地进出。国际主流航线尚未引进,客源国都有定期航班是理想状态。
  服务产品的结构,治安环境的保证,是需要深度着手的问题。三亚必须全面提升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游客舒适度。大抓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小康》:从渔家小妹长成国际美女,这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三亚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之大。那么三亚近年来旅游发展有哪些经验?
  李柏青:经验谈不上,只能说我们在某些方面走在国内旅游的前列。
  首先是规划优先,三亚的国际酒店多为国际一流水平规划设计。在规划理念上,可以说三亚还是比较国际化的。
  其次是政府的无为而治,这其实是无奈的无为而治。在三亚旅游发展之初,政府不知道如何干预,由于政府的弱势,没有机会和能力去干预,其结果是只能不干预。政府只把规划关,这反倒给投资者预留了空间。而高端、专业的投资商的进入提升了海南旅游的档次。 
  第三是营销推广做得比较成功。通过大型的活动“借船出海”,善于捕捉敏感题材并将其发挥到极至。
  《小康》:与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相比,三亚还存在哪些不足?
  李柏青:要成为国际旅游岛,要求政府的观念、视角和做法都必须国际化,只有提升自身对国际事务的交流、参与、引领能力,才能对国际化持有理解、包容的心态。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需要这种心理角色的迅速转换。但目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政府在理念、规范度上有极大的欠缺。旅游管理行业水平也偏低。三亚一直以来重营销,轻管理,存在“营销不够,管理更差”的问题。
  目前三亚旅游与国际产品的融合度不理想。在营销的手法、技术、专业、理念、渠道上还要多向国际旅游城市学习,还处于实习阶段。
  三亚对自身的形象还不完全清晰。目前确定的“美丽、时尚”的形象略显肤浅,还应该挖掘出内涵上更深的东西,提炼更新的概念。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个系统工程,它作为目标、概念引导我们不断进步。国际旅游岛本身也是不断充实的概念,需要我们科学地、有节奏、有序地进行。如果我们能一直立在潮头,保持国际领先,那离国际旅游岛就不远了。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9-03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