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7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都江堰:伤城的坚强

★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摄影/《小康》记者
   前方报道组: 郭芳  李秀江  李漠  孙晓青
   魏群  杜娟  蒋卫武  
  5月的最后一天,再一次进入都江堰。巨大的悲痛之后,一种缓慢的伤痛在这座城市里蔓延,冷静的,隐隐的,悲凉的。渐渐地在伤痛里,生出坚强来,悲壮的,辛酸的,但充满了希望。
  因为交通的便利,这个城市在灾后最早地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心生感激;同时,因为是交通的枢纽,他们承担着作为全省抗震交通要道和前线基地的责任。
  这种感恩和责任的力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一种叫做坚强与坚韧的气质,渗透在灾后重建急促的步伐里。
  虽然留在城里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留下来的人们正在努力恢复生产与生活。尽管很难,但是,活着的人,生活仍然要继续。
  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为了安全和秩序,劝说有条件的人们暂时离开,到外地投亲靠友去,等到秩序渐渐恢复之后再回来。
  人们还是不敢再回到建筑物里边去,尽管有些看起来是好的,但余悸还在。
  而事实上,这里的情况也并不如人们从航拍镜头上所看到的那样:都江堰城区形状完整。沿着都江堰城区的大街小巷一路走过,发现尽管没有大面积的垮塌,但是,大多数的建筑严重受损:受到严重破坏的超过50%,20%需要加固维修,剩下不到30%基本完好。
  在灾民的安置点,每到吃饭的时间,人们拿着碗,排着很长很长的队,去打饭。
  “有一些不好意思,有一些无奈,但没有办法,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秦军说,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但是,能做的是尽快结束这种生活状态。
  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在这场灾难之前,来旅游的人很多,他的生意还不错。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什么生意了,但他还是要准点出来上班。他说,必须要让自己的生活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已经无家可归了,但显然他不愿意执着地沉溺于一个确定的灾难。
  政府正在努力而迫切地恢复一个城市的常态。
  老百姓还在风雨里,有些问题政府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两年的过渡期
  在都江堰市建设局临时搭建的简易办公室里,建设局长闵云万和活动板房临时安置工作组的成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活动板房的临时安置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国家的决心是很大的,不同的省份也在进行对口扶贫。这让他们感到比较安心。
  但是,全国一下需要那么多活动板房,压力也很大。按照建设部的要求,6月25日要赶出第一批,7月25日赶出第二批,8月25日出第3批。根据灾民的安置计划,闵云万他们想尽量缩短这个时间。至于能缩短到什么程度,无法预计。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6-23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