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6月《小康▪财智》
  栏目:特别策划
灾难凸显企业社会责任

★文 /《小康•财智》编辑部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举国悲痛,至今已造成近7万人罹难......尽管灾难来得凶猛,然而整个中华民族的抗压能力也因此得以空前展现,由此所崩发出的人性光辉——友善、责任、援助等深深感动了中国也征服了世界。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开篇,就是论述了“合宜感”,这种“合宜感”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就是“公正”,而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石就是“公正心”。 企业拥有“同情心”、“合宜感”,在“利己心”和“利他心”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首先是人的责任和制度的责任。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企业公民”大批亮相,绝非偶然。而举国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氛围,又催生着更多“企业公民”的茁壮成长。
  企业的软实力
  改革开放已然30年,企业的身份也有了重大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一个存在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价值链条,企业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社会公民。
  “企业公民”的提出,强调的是企业要像公民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尊重人类、社区及环境等相应义务。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虽发轫于西方,却已越来越频繁地为国内众多企业所积极实践。成思危曾说过,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的软实力。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没有这样的软实力,企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当我们感慨于全球五百强企业的“企业公民”精神,呼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时候,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认知能力着实让人感动与欣喜。正如外电评价的,这次抗震救灾证明中国是21世纪的大国,而众多“企业公民”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就是最好佐证之一。
  5月15日上午,亿利资源集团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上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此外还组织安排上万名员工和家属进行捐款和献血,并将创办孤儿保育院,认领100名灾区孤儿。蒙牛乳业集团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员工捐款共计520万元,随后又向灾区增加了牛奶、奶粉等产品捐助。到目前为止,蒙牛乳业集团及全体员工累计捐款捐物共达1010万元。
  企业慈善捐款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但应基于对自身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尽力而为,如果用慈善捐款来沽名钓誉或者只顾搞慈善捐款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壮大,超越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将企业置于非理性的捐赠攀比漩涡,那么这就不是一种正当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而且也不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相反可能引火烧身,危及品牌生命。
  因此,作为公众,我们不能单纯以为企业只有捐了款或者多捐款才是履行了社会责任,慈善捐款只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形式。我们虽有权利评判责任但不能妄加指责爱心捐赠的多少或形式,因为任何善意、真诚、发自内心的慈善捐款都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具有人性光辉的壮举,值得全社会为之理解、动容,充满敬意。
  社会责任不应被炒作
  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细胞,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广大民众,没有民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企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客观来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核是做好企业,挣自己该挣的钱,这是企业的“本分”;对外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企业形象,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由此,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时的表现,也成为消费者考量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对于应急事件的敏感性和及时应对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展现出一个企业是否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的价值取向。
  国难当头,企业挺身而出,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责任,这是民意和责任中最敏感的地带。
  不少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步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社会责任的炒作,企业的社会捐赠或者扶危济困必须当作一个新闻事件来炒作,借此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就像蒙牛、欧普照明等企业,唯恐自己做的贡献或者捐赠不为人所知、是徒劳。
  善举无论多少、不分先后,只要参与,只要能给灾区的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都值得尊敬。众多企业的善举也向社会发出了“企业回报社会和人民”的信号,显示中国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并希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意志。尽管此次募捐活动纯属自愿行为,但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爱心和良知的大检测。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面前,那些无所作为、无动于衷的人,那些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的企业法人,其灵魂必定受到道德的拷问,其良知必定受到社会的谴责。
  虽然,捐款多少与社会责任不是线性的正相关系,但面对这场特别重大的灾难,捐赠多少也应该与企业的产值利润、行业地位、社会形象相匹配,就像“中国第一罐”王老吉在慈善大考中名列前茅,不负“第一罐”的美名,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企业也责无旁贷,应该成为灾难中的顶梁柱。
  在这个时候能勒紧裤带共赴国难,实属不易。在聚光灯下,巨额捐赠的形象固然光彩照人,能获得实践社会责任和树立企业形象的双赢。而在漫漫重建路上的不离不弃、细水长流和默默无闻,更是源自内心的从善义举,更加值得珍视。
  捐献是善举,我们没有理由强制性地给它披上道德与不道德的彩衣。天灾是无情的,灾民是无辜的,面对灾难,每一个人应该做的是众志成城、真诚奉献、尽力而为,而不是单纯用非理性的愤怒去量化别人的奉献,以个人的道德标准或好恶去评判别人的行为。
  慈善的最高境界不是别人的赞许,而是内心的交待和安宁。从长远考虑,我们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活得很好、很健康,在今后的每一次灾害发生时都能见到他们伸手援助的身影。
 
 
《小康财智》2008年第06

 
编辑:田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8-28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2008年03月(《小康▪财智》)


2008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