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6月《小康》
  栏目:卷首语
迈向文明的“第一次”

★文 /《小康》编辑部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
  数万生命惨遭陨灭,美丽家园变成废墟.这不是神洲第一次遭遇浩劫,也不是炎黄第一次面对噩耗,但是,它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却将留下最为浓重的一笔。因为悲剧中一个个悲壮的“第一次”让我们刻骨铭心。
  第一次,举国为黎民百姓的逝去默哀悲悼。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汽笛呜咽,警报齐鸣,九州同悲。我们用全民族的眼泪,为这次地震中逝去的亲人送行;我们用全民族的肃穆,昭示每一个普通生命的尊严。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懂得,在我们这个国度,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家哀悼,对个体的尊重,已经不仅是民众自在的意识,而是政府自觉的认知。“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许多年后,也许将成为此次抗震精神遗产之核心所在。
  第一次,灾难信息在第一时间得以迅速公布。政府保障了信息渠道的畅通。真相走在了传言前面,灾情没有制造恐慌,信息透明成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器。我们看到,政府镇定,民众沉稳,从容不迫,万众一心。
  第一次,公众以志愿者的形式显示出如此巨大能量。灾难过后,几乎只有瞬间的惊愕,民间力量就开始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赶赴川中,民政部接到“前所未有”、“反应之强烈迅速不可想象”的民间赈灾捐款,民众自发献血使数十万伤者没有哪怕一分钟缺少血浆。人们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公民社会在灾难中迅速成长。
  第一次,最多的现代化兵种赶赴“前线”。我们从没有见过步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二十余个兵种面对自然灾害的协同作战,从没有见过中国空军在非作战任务时动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更没有见过空降兵在高原山区置生死于度外的强行伞降,没有见过陆航部队无导航、无地标、零可见度的死亡空投,没有见过4500封遗书的悲壮启程。中国军人感天动地。
  第一次,外国救援队进入中国。我们不再将自己刻意置于孤岛,没有用自力更生的固执拒绝外来援助的友善。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和韩国的救援队在四川和中国人生死与共,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医疗队也陆续进入灾区。面对国际社会,我们告别了昔日的封闭,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信。
  第一次,网络和媒体展示力量。记者们第一时间勇敢奔赴余震不断的灾区中心;报刊不约而同选择了黑白封面,网站亦为界面换色;电视台停止播出娱乐节目;网友开设“网络祭坛”……在天灾面前,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
  第一次,我们给逝者以最大的尊重。民政部宣布将尽最大的力量为死者整容,然后再加以安葬;公安部将为难以识别身份的“5·12”地震遇难人员设立DNA数据库。这是对每一位死者的最高敬意,也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 
  有人这样说过,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没有废墟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也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因此废墟是起点,是进化的长链。这让我们在悲恸中不失顿悟:当下,在灾难的土地上生长出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次”,竟是如此的宝贵。“第一次”中所蕴涵的博大、开放;自爱、自信;宽容、豁达;信赖、忠诚;坚强、勇敢;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正是构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个个文明元素,由此累积、演进和融合,势必会造就一个民族强大、全新、俊朗的气质和品格。
  愿用生命之光点燃的“第一次”,如长存的文明火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持久地照亮一个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国家。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5-26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