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3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赵树凯:春运与农民流动30年

★文 /《小康》记者 李漠  杜娟 李秀江 陶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农民的选择和创造终于获得尊重,或者说政策终于顺应了农民。”

  农民工是不能不回家的人
  《小康》:中国的春运与民工潮这一中国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农民工回家尤其难,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赵树凯:在春运中,民工的问题要特别给予关注。农民工是不能不回家的人。所以要解决农民工正常融入社会、在城市定居的渠道。我们现在这些渠道开通得不够好。比如户口改革的步伐没跟上、教育体制的改革没有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孩子上不起城里的学校等等。
  农民迁徙流动的30年,也是农民工政策变迁进步的30年。虽然目前的政策导向已经走向正确的方向,但是从相应的制度建设上讲,政策导向变化需要一整套能够运转的制度支撑,现在我明显感觉到这套制度不够,甚至没有发育起来。
  《小康》:农民工潮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迁徙中的独特现象,也是很多农民工无奈的生活方式选择。从1978年至今,农民迁徙流动的三十年间政府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赵树凯:应该说我们的政策经历了很大变化。大致上,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虽然民工潮在持续涌动,但是,政府对于这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并没有给予特别关注,更没有政策积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几年,由于民工潮规模急剧增长,政府开始制定相应政策应对,但主要表现在缓解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压力等方面,或者说是从社会秩序角度的,还不是就业角度的;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城市面临农民进城、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严峻形势。这个时候,关于农民工的政府管理,就业成为主要视角。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关于农民工管理在政策上走上了歧途,主要表现在,这些政策坚持了城乡分割、歧视农民的思路。
  从1993年到2003年整整十年,政策的主导思想都是农民有权流动,但是应该按照我规定的方式流动,如劳动部曾经出台对外来务工者的外来工审批、流动就业证制度,当地政府对农民工限制工种、变相收费,甚至制定严厉的收容遣送制度等。
  《小康》:那么2003年后政府政策的转折是如何体现的?
  赵树凯: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是标志着农民工政策导向发生根本转变的一个里程碑性文件。与之相联系的背景是,这一年新一届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措施,同时这一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这份文件标志着新阶段政府看待农民工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发生了转变。政府不再是从保护城市人特权的角度看农民工,或者说为了城市人的需要来管理农民工;不再从某种既定秩序破坏者的角度看农民工,或者说是为了所谓社会秩序的需要来管理农民工。而是从农民权利的角度,从农民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工。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3-11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