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栏目:理财
走,投资港股去

★文 /《小康•财智》特约记者 仲志


  
  1月8日前后,券商们的QDII阵营又增加了三家。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取得资格,与此前获准的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等7家券商一起准备境外代客淘金,其宣称自己的指向都是香港、亚太以及全球市场,特别是家门口的香港股市。不过,券商的QDII产品至今仍然没有亮相,较之于基金、银行等QDII项目在2007年内竞相扬帆出海,显然已董落后了一大截。 2007年,内地最火爆的两件事据说都与香港这一弹丸之地密切相关,除了有闲阶级纷纷以游客的身份蜂拥南下,跨过罗湖桥到香港看未¾­删改的李安电影《色戒》之外,就是那些揣着一点钞票的人们还在摩È­擦掌地翘首期盼“港股直通车”的开通了—尽管这样的等待仍然有些看天吃饭的意味。  
  港股直通车自从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放行以来就让喜爱投资的人们为此流了不少口水。各种专家的争论也在观望中相互交火。显然,其中的利益分享者尚未达成共享的格局,所以至今仍无准确的消息也就不奇怪了。实际上,内地的外来热钱想堵都堵不住,尤其是自身的富余资金尚需疏导,港股直通车先是大张旗鼓地推出,后又不了了之,在旁观者看来,这倒更像是主管者自取其辱的笑话。
收缩防线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拟以征缴增值地价的手段来解决房地产商囤积多年的闲置土地。投资者在房地产政策收缩的情势下陡然抛售手中的股票,沪深两市的房地产股因此大幅回落—机构持有者小幅减仓,个人投资者则纷纷集体跳水。2007年年末,房地产新政犹抱琵琶半遮面,内地两市的房地产股跌幅最甚,至今没有多大改观。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时受到机构青睐的恰恰是一些市值小的行业。譬如,沪深两市流通市值最小的行业—木材家具行业被机构增持14个百分点,社会服务、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等中小行业也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上述情况可以察觉出机构投资的风格明显趋向收敛;而那些真正涨幅较大的行业,如电子类、农林牧渔等行业仍然在机构投资者的掌握之中。当然,也有人怀疑上述行业背后的“推手”并不是机构投资者。有分析者说,机构投资者已经主动收缩防线;而国信证券的一名资深操盘手早前表示,他们在2007年9月就已经­减仓或轻仓,因为不仅仅赚足了2007年的钱,而且还利润丰厚。倒是他们很轻松地躲过了10月份的股市暴跌,在紧跌慢跌甚至节节下跌的萧飒气氛中旁若无人地过了元旦,正优哉游哉地等待新年春节的到来。然而,元旦之后,愁云惨雾顿然为之一扫,深沪两市立刻就有了起色,或轻微下跌,或小幅回升,尤其是银行股的表现不俗。譬如招商银行凭空就有了大幅激增的预期,在金融板块中表现甚为强劲;而中信证券、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寿、深发展等金融股的表现远远超过大盘。金融、纺织、钢铁、军工、航空、有色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大盘蓝筹股是盘面中的核心领涨者。地产、农业、奥运、商业百货等题材股则意外地重挫在跌幅榜首。
挤压泡沫 
  深沪两市的市值多年来就一直被人为地高估,但这种状态在2008年是否仍将一如既往地持续?特别是存贷款准备金利率连续调高之后对股市的冲击—这一猜测在炒股者和分析师看来往往迥异悬殊。分析师的预期总是乐观的,他们总觉得股市是向好的,向投资者传递着一种坚持就是胜利的理念,而且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被他们看作是利好的拐点,尤其是红筹股继续回归、国企整体上市、资产注入⋯⋯,股市究竟如何?大概只有个人投资者冷暖自知,得利者暗自窃喜,失手者跳脚骂娘。  
  据业界统计,2007年12月,A股市场的动态市盈率在30倍左右,远高于国际主要股市的估值水平,若以2008年的预测业绩来计算,那么绝大多数分析师会告诉你,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的继续增长足可以化解过高估值的压力。—信不信当然还是由你。  
  倒是有个别券商的分析报告有时值得揣摩,他们认为深沪股市的确进入了泡沫时代,但泡沫­暂时还不会破灭,只有被挤压或被化解;而且2008年A股的高估值状态仍将持续,因为A股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内地流动性过剩乃至泛滥而投资渠道实在有限,没有做空机制也不能卖空,所以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并不会受到周边市场的制约,当然也不会随之起伏波动过大。在一个不能卖空的市场中,价格据说只能由最乐观的投资者决定。目前A股升跌不定,如果说大盘蓝筹股2008年的市盈率为28倍,而香港市场中资股的2008年市盈率为18倍,两者的比值为约1.5倍。从历史上来看,A-H市盈率比率的平均水平为1.7倍,A股估值水平仍然存在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偏高。也就是说,两地之间的套利机会仍然较大。—投资者向来惟利是图,如此看来,难免还会出现飞蛾扑火的悲壮场面。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尽管主管者使尽各种手段,其意愿倒是挤压股市泡沫,但现实的效果可能往往适得其反,深沪两市近期跌荡不定就是一个明证。
出海  
  内地资金出海的通道不外乎官方各大金融机构的QDII(代客境外理财)和三大国有银行—中行、工行、建行的“港股直通车”,以及居民私下进入香港炒卖股票。官方极力倡导的是QDII,这一切固然说是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却也是掌控内地资金去向、分享其中收益的绝佳手段,所以壮大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等的QDII阵营,并许之于充裕的外汇额度,其目的大概就在于此。而港股直通车迟迟未能顺利出境,除了内在的利益冲突,恐怕另有更深刻的原因,表面上说是考虑到两地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因素,要提高投资者的介入门槛,其实仍然与内地的资本管制或金融壁垒不无干系。  
  香港股市是中国目前惟一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但明显受制于国际金融资本,一旦内地高额储蓄流入其间,各种可能都会出现—譬如最危险的一种就是,港股在直通车的消息直接推动下股价节节高涨,正像是国际投机者早已布置好了的陷阱,国内储蓄傻不拉­唧地被国际金融大鳄掏空,使内地金融掌控于人,甚至陷入被动。在QDII前脚刚刚出海、尚未取得成功¾­验之时,港股直通车就只能缓行,“港股直通车”备受争议的原­因也在于此—尽管它能给予民众多样的投资选择。  
  虽然香港股市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但内地假想的担忧恐怕还是“港股直通车”可能导致的毁灭性打击,其后果令人不寒而栗,譬如会不会导致海内外热钱的大规模进出,乱了内地金融的阵脚?就像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一连串的国家金融顿时瘫痪?深入地分析一番就可以发现,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利率奇高,普遍赤字,急需举借短期外债支撑国内投资,而且外债反而便宜,尤其是外币与本币之间利差悬殊,外币的投机套利因此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与今天崛起中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内地的储蓄远远超出了投资金额,投资已经在发烧,人民币升值已经­是必然之势,外币的投机套利并非易事,因为机会成本仍然太大—两者也无法相提并论。何况中国的炒汇成本一向高昂,银行远期不可交割,而且举借外债仍然有着严格的资本管制。  
  港股直通车并非没有任何冲击,甚至很有可能比我们预想到的还要猛烈。至少A股和H股之间的价差可以逐渐消除,深沪股市里的上市公司将会回归到它的基本面,长期维持的股价虚高也将随之回落,内地股市的资产泡沫也将会逐渐挤出,洗脱“圈钱”的恶名,也可与香港股市共同进退,国际化资本市场也随之成熟起来,在中国的地面上三足鼎立,而东南沿海风行多年的地下钱庄也将无形隐退,内地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也被迫推进到了直面的对垒,官僚衙门作风恐怕将无所遁形,恶意摊加到民众头上的管理费用即使不取消也得下降一点,汇率的调整压力随之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至少不像现在这样被欧美列强步步进逼,忙得焦头烂额,招架也似乎缺乏应有的底气。  
  可以预见,多少带有一点个人投资特点的“港股直通车”给内地金融机构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一阵摧枯À­朽的风暴巨浪,更可能是金融体制上一次真正意义的变革。
 
 
《小康财智》2008年第02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8-21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2008年03月(《小康▪财智》)


2008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