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2月《小康》
  栏目:社会
胡发云:择偶的实质是寻求安全感

★文 /《小康》记者 蒋卫武 郭 芳

  我认为中国社会也会慢慢清醒,认真对待爱情与婚姻。
  “1950年代嫁给军人、党员是为了政治安全”
  《小康》:您作为一名作家,对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在择偶标准方面,您认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什么特别?是什么原因?
  胡发云:那个时候择偶的主流是政治条件。军人是最吃香的对象,其次是党员。但是,嫁给军人是非常辛苦的。夫妻一年相处只有十几天,丈夫回来时就象客人一样;两个家庭的父母需要赡养,而且还要养育孩子,这对女性来说是非常艰辛的。但为什么还要选择军人作为结婚对象呢?主要是为了政治上的安全。那个年代是政治风波不断的时期,军人的身份能保证稳定。
  党员或者根正苗红的贫民在五六十年代在择偶时也具备相当的优势。那时人人都崇拜英雄、劳模。《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现在人可能理解不了,甚至觉得可笑,但那时人们对英雄、劳模的崇拜是虔诚的,发自内心的。
  《小康》:这么说来,军人的妻子其实是最辛苦的,但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他们往往婚姻稳定,并没有太多的离婚事件。如果放在现在来看,就不可理解。为什么呢?
  胡发云:那个时候,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比现在要大的很多,而且对军婚的保护也有专门的条例,非常严格。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个接连一个的政治运动占据了人们的关注点,而不是去考虑自己的家庭是不是幸福。很多时候,维系一个家庭,表面上看是因为一种荣耀感,本质却是因为需要安全感。也就是说当初的人性还没有得到保障。
  “爱情的最高准则是人性完美”
  《小康》:您经过文革时期,并且也做过知青,作为亲历者您是怎么看那个年代的择偶观的?
  胡发云:文革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伤害可以用“惨痛”来形容。有很多人可能从此就不懂得如何去体会爱情的纯洁与激情。(记者旁白:那您对爱情的体会呢?)我比较特殊,因为我是1968年下乡,高中毕业了,已经通过书籍了解到感情的细腻与丰富。对这一代人来说,耽误的10年很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回来了。当时一切都是政治挂帅,都是国家利益,个人感情是一件让人觉得羞耻的事。
  当然,在1972年之后,人们开始慢慢厌倦了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开始产生对文革神圣性的质疑,同时,在择偶上也回归世俗化,提出了“三转一响六十四条腿”等物质条件,也就是说需要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生活用品,不再“唯精神化”。
  《小康》:现在青年人择偶标准多元化已成趋势,作为一位长者并且对感情与责任有相当思考的作家来说,您有什么建议?
  胡发云:现在的年轻人在恋爱、婚姻上享受极大的自由,他们选择大多能够得到理解与宽容,这是非常让我感叹,同时也非常羡慕的。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很多人没有发现,爱情的最高准则是追求人性的完美。
  现在,很多年轻人过于注重感官刺激,他们忽略了爱情本身独特的深厚性。现在有一种风气,就是放纵肉欲,处于一种狂欢状态,沉溺其中。但这就跟吸毒一样,最终的结果是沦陷。有时候,我想,这个年代被打上了物质压迫的烙印,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得到后又觉得空虚,于是演变出许多怪异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精神方面的缺失。
  或许正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也曾出现过“垮掉的一代”,在八十年代又回归传统的婚恋观。我认为中国社会也会慢慢清醒,认真对待爱情与婚姻。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2-20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