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1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

★文 /策划/《小康》编辑部

  
  借鉴之镜
  王春光:社会志愿者组织在移民与流入地社会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作用
  欧洲的一些移民研究学者告诉我说,除了政策支持外,社会支持对移民的融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欧洲社会中,活跃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它们在移民与流入地社会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作用。比如有些社会组织免费为外来移民提供语言培训,有的组织为移民提供各种政策咨询,还有的组织为移民提供参与当地社会交往的渠道和平台等等。如此多民间组织使移民感受到当地社会对他们的接纳,更快地培育出对当地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移民专家甚至说,移民也是本地人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省的移民官员对我说,在该省的5万多中国移民就是沟通西班牙与中国的5万多座桥梁,是他们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能否比照地看待农民工与我国城市社会的关系呢?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出现了一些帮助农民工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农民工自身也有了一些组织,但是,大量的农民工还是缺乏相应的组织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去。
  
  郭存海:拉美最典型的三个政策措施
  拉美一些大国,比如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巴西和阿根廷,为应对人口的过度流动和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典型的有三个:一是在大城市附近兴建基础设施齐全的卫星城,以此分散城市核心区的压力并对无序的城市周边进行资源整合和重新规划。二是转变对城市贫民窟的政策,从放任自流和强制拆迁转变到改造贫民窟,即合法化贫民窟居民房产,并在居民区修建学校和卫生站,提供基建设施和服务。三是为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向城市,巴西和阿根廷均采取了帮助农民就地就业和脱贫的倾斜政策,具体途径包括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家庭农业援助计划,为农民建立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纵观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一)在建国之后百余年间,随着外来移民和美国人口不断向西部迁移,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长达百年的“西进运动”,在此期间所形成的人口与经济开发的地理分布,奠定了当代美国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基础。(二)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是城市化。劳动力流向与工业区域分布的一致性,不仅催生了大批新兴城市,而且使全国城市人口比例锐增。到1920年,美国人口中有50%以上居住在城市,由此美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三)在人口由农村呈向心型向城市流动的同时,城市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也达到了饱和程度,居住那里的上层社会和部分中产阶级人口开始向城市外围地带流动。于是,在向心型与离心型的对流运动中,大城市外围的郊区和卫星城市便拔地而起。到1970年,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已经完成,郊区由此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舞台。(四)在各地区之间,人口流向与经济发展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人口流向集中的地区首先是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反过来说,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正是经济落后且缺乏活力的地区。
  (主持、整理:《小康》记者 陈建芬、尹冬华)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12-24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