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9月《小康》
  栏目:时政
从“政府宣传”到“公共传播”

★文 /执笔/史安斌

  在当前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过程中,政府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化和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自1983年外交部率先设立新闻发言人以来,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在我国几经周折,最终在2003年SARS危机过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得以全面建立和广泛推行。就目前而言,新闻发布制度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保障之一。
  政府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化
  从本质上说,新闻发布制度体现的是政府信息传递模式的变革——即从传统的宣传模式向公共传播模式的过渡。从政治传播史上看,在各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下,政府部门通常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全民“总动员”式的宣传模式来传递相关的信息。在全球传播时代,随着信源和信道的多样化,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者。在常态环境下,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需要,采用更为“人性化”的传递方式,以期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如何通过有效的新闻发布制度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判断和评估,从而在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一直是在民主制度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早在19世纪初,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就做了以下的阐述:“一个人民的政府如果不给人民提供信息或获得信息的渠道,那么它将成为一出闹剧或悲剧的开端——也许两个都是。”这段话精辟地阐释了保障公众知情权对于国家政体建设的意义。这样的理念被美国历届政府沿袭下来,即便是在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急时刻也没有动摇过。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首次把传播的理念引入到处理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关系上。如果说传统的宣传模式只是做到了信息的传输,满足受众的知情要求外,那么传播模式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发挥说服的效用,从而影响受众所做的选择和评估。
  作为公共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新闻发布会是一种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即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之间进行资讯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这显然突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新闻发言人突破了政府官员“训诫”式的角色定位,与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进行平等对话,这也有助于政府树立亲民形象。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9-17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