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8月《小康》
  栏目:时政
辜胜阻:再创大武汉

★文 /《小康》研究中心

  辜胜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济学家,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武汉市副市长。自然,有关武汉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他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采访对象。
  7月15日,在我们完成了武汉的实地采访之后,辜胜阻接受了《小康》的专访。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小康》:武汉经历了怎样的沉浮?目前在全国处于怎样的位置?
  辜胜阻:武汉市1862年被批准设立江汉关正式开埠。在随后的60多年中,内陆的武汉口岸,与上海、天津、广州三大沿海口岸对外贸易额比较,武汉曾42年位居第二,18年位居第三。与繁荣的对外贸易配套发展的驻汉洋行曾达250家、华商70多家、报关行130多家;12个国家在汉设有领事馆……
  当时的武汉,因处于长江中游形象地被称为“龙腰”,也被洋人艳羡为“东方芝加哥”,而汉口镇也被美誉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货到汉口活”,“买全国、卖全国”正是对武汉作为商品集散地的生动写照。
  建国后,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至改革开放以前,武汉市的经济规模一直在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天津和上海。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武汉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转轨、对非公经济认识、财政体制以及国企改革等方面,武汉的发展逐步落后于其他地区。2006年,珠三角的龙头城市广州的GDP是6068亿元,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的GDP是10297亿元,而武汉的GDP只有2590亿元,全国排名也滑落到十几名。
  五大障碍遏制活力
  《小康》:大武汉曾经与大上海并称,后沦为“丢失的大武汉”的尴尬境地,根本原因何在?
  辜胜阻:武汉地区是背着老工业基地的沉重包袱实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成本相对较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了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够,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化程度不高。湖北省的资本构成水平凸显国有资本独大的特征。2005年湖北省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总额的比重为52.9%,不仅高于48.1%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同期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和上海的17.8%、19.7%、23.8%、31.7%和32.3%比重相比也差距甚远。第二,外向度较低。从进出口方面来看,2003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均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597.5美元、8777.0美元和1784.9美元,而武汉城市圈仅为129.9美元;“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均出口额分别为14966.79、4663.04和620.9美元,而武汉城市圈仅为66.18美元。从外商投资方面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336.18美元、544.06美元和81美元,而武汉城市圈仅为64.99美元。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8-30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