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8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奇琳华:77岁老人的治沙之路

★文 /专题策划/《小康》编辑部

     回顾11年的治沙之路,奇琳华的总结只有一句话:“得少失多。”不过她并不后悔,她说要干到80岁。
  2007年7月8日,内蒙古防沙治沙管沙用沙研讨会在乌审召镇召开。77岁的奇琳华独自一人从一百多公里外的鄂托克前旗坐长途汽车赶了过来。她原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11年前来到内蒙古自费植树治沙,为此专门成立了湖色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1年来,她总共投入220多万元人民币,虽然拥有上万株树苗、800多亩麻黄草和上千亩荒漠,但现在她仍然是个穷人,因为这个“绿色银行”取不出来钱,现在每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基本都要贴到她的公司中,“坐公共汽车既省钱,又安全。”她苦笑着说。
  回顾11年的治沙之路,她的总结只有一句话:“得少失多,出发点是好的,最后却成了傻瓜。”不过奇琳华并不是真的后悔,她说要干到80岁。
  被乡亲的热情感动决定治沙
  奇琳华的丈夫原来是国家某部领导,当时北京还没有几台高级轿车的时候,她丈夫的办公用车就是尼桑,“老伴在世的时候从来不让我们坐他的车。”奇琳华说她丈夫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老革命。
  奇琳华的治沙冲动源于一次回乡探亲。1988年,她回到阔别已久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新庙乡,说是探亲,其实这里已经没有她的亲人了,她回来就是看看这里的老乡。
  令她心痛的是,这里与她48年前离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还是那么落后,还是那么贫穷,交通不便,没有一条象样的路,要步行六七里路才能走进村里。
  贫穷没有变,老乡的热情更没有变。奇琳华来到一个老乡家里,这里没有通电,他们平时也不点灯。老乡怕从北京回来的奇琳华不习惯,天刚刚黑就把家里唯一的一根蜡烛拿出来点上了,蜡烛点完之后又换上油灯。
  奇琳华的心里有些难过,“我们在北京吃这个也不好,吃那个也不好,开一个灯还觉得不够亮。这些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了,他们是怎么活的呢?”
  一位小时候就与奇琳华关系很好的大嫂,怕她这次回来吃不好,就偷着把家里仅有的三只羊宰了一只。这让奇琳华感动得差点哭了,她当时就想,“我一定要给老乡们办点事。”而这里最需要的就是通电。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8-10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