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7月《小康》
  栏目:文化
张柠:历史应该让我们有长进

★文 /《小康》记者 牟尼

  尽管进入了大众传播媒介,你不还是个学者吗?不要顺毛摸,要逆毛捋;不要给消化不良的人喂所谓的“心灵鸡汤”,要下泻药,把体内的历史毒素排出来,达到“排毒养颜”效果最好。  
  小康: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历史,你如何看待这种“历史热”?
  张柠:这不是什么新事,中国人从来都是历史迷。尽管革命废除了小脚、小妾、辫子和科举,但没有消除对历史变态崇拜的心理。人们一直试图用历史的眼罩遮住双眼,以免目睹现实的真相。近年来,潜伏在中国人心理深层的历史迷恋症又一次重新被挑逗起来。学术明星和大众传媒是主要的挑逗者。热衷于将历史变成小碎片、小故事、小图案、小噱头,以满足读图时代的人的窥视欲之现象,特别值得警觉。
  小康:在“乙醚”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读者说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如何看待读者的这种心理?
  张柠:放弃审视历史的整体逻辑,将近视眼瞄准局部的历史权谋技术,以为借此可以学到应对今天复杂现实的技巧,就会生出无数的闹剧来。所谓“权谋文化”,不过是结晶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阴谋”或“阳谋”,假如硬要将它应用于今天的现实,不是毁掉自己,就是毁掉社会。我规劝那些迷恋于权谋文化的商人、官员,还有传播它的所谓学者,不要到“三国”、“兵法”、“家训”里面去发掘那些散发古老臭味的损招,而应该首先传播和遵守现代公民社会的规矩。
  小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历史对当下社会中的人来说还是这样吗?
  张柠:当我们变得跟“历史”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和历史一起变成了“僵尸”。单一的思维只能让“历史”在单调中死去。多样而复杂的历史经验的发掘,需要重新激活历史,需要擦拭历史这面长满铜锈的“镜子”,最终能够照见我们今天的面容。不要简单地把《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这一类著作当畅销书来讨论,它有众多读者是因为它的新思维。激活历史的角度很多,我们今天有多少真正的问题和困惑,就有多少切入的角度。能不能从器物入手研究人民日常生活演变史?能不能研究中国的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农民、牧民、渔民与市民文化)的冲突史?比如说,先秦古老的都市文明为什么不断地被野蛮人所中止、摧毁?中国的都市文明如何艰难地改造、同化农民、牧民?清末以来如何面对新的西方城市文明(产业革命、商品经济、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冲击?等等。
  小康: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出发,你如何看待学者上电视讲历史?
  张柠:尽管进入了大众传播媒介,你不还是学者吗?不要顺毛摸,要逆毛捋;不要给消化不良的人喂所谓“心灵鸡汤”,要下泻药,让他们体内的历史毒素排出来,达到“排毒养颜”效果最好;不要讲单一的道理,教师爷似的。如果被资本和收视率卡住了嗓子眼,你就只能是一只风靡市场的“唐老鸭”。
  我们面对两种逻辑,一种是传播逻辑或者资本逻辑,它要求流畅、勿容置疑、畅行无阻,再加上煽情,从而实现符号生产的利润目标。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学术逻辑或者价值逻辑,它的特点是滞涩、犹豫不决、充满疑问、困难重重,再加上干巴,从而难以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传播逻辑和学术逻辑的深层矛盾,导致了大众传播中的学术演讲的错位。我们只能说,学术明星应该尽量将两者兼顾,不要满足于当演员;文化消费者应该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不要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肥皂剧一样。
  小康:作为今天的读者,我们应当如何阅读历史?
  张柠:有的人为了过去而读历史,有的人为了现在而读历史,有的人为了将来而读历史。我们感到困难的是,不知道是人创造了文明和残暴兼备的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文明和残暴兼备的人。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困惑,各人有各人的读法,没有什么统一标准。但读得是否对头还是有一些基本标准的,比如我们变得更善而不是更恶、更淡然而不是更贪婪、更单纯而不是更狡诈。我最讨厌那种“《孙子》与商战”、“《三国》与办公室政治”之类的思维。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让我们有长进,而不是低水准重复。
  
  张柠,江西都昌人。1958年9月出生。文化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评论集《叙事的智慧》、《论叙事的整体性》、《论情感的修辞学》、《市场里的梦想》、《土地的黄昏》等。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7-19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