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6月《小康》
  栏目:文化
王学泰:阅读经典要探源溯流

★文 /口述 王学泰

  阅读经典要探源溯流
  阅读传统经典必须探源溯流,回到经典本来的地方去。比如要了解孔子,就要把他放到原始儒家中还原其本来面貌。不是我们眼中的孔子,不是董仲舒眼中的孔子,也不是朱熹眼中的孔子,而是先秦时代的孔子。这一点,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做得不错,起码他主观上愿意回到那里去。在还原经典这方面,我比较欣赏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原因也正在这里。比如“颠沛”,他把过去这些材料都罗列出来了。有时加按语,有时连按语也不加。孔子当时说的一些话,当时谁跟他有类似或差不多的话,汉代以前的这些材料都被杨树达集中到后面了。疏证,就是证明孔子当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的人大概都这么想。可以说,这本书还原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背景。
  我们不应该把孔子圣人化,也不应该把他妖魔化,这是读孔子,读传统经典很重要的方面。由于这些经典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这个背景实际上很难理解了,比如孔子困于陈蔡,他怎么没吃饭,不拿钱去买?实际上,这是有时代背景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饮食店。行走都要自己带着粮食半道做。再比如“脍不厌细”,很多解释都不准确,“食不厌精”大家基本上解释是对的,就是米舂得越精越好,但“脍不厌细”——为什么肉切得越薄越好吃?这个大家全解释不清楚。实际上,当时煮的肉都是没有味儿,白煮出来的,要蘸酱吃,通过酱来入味。所以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猪肉、羊肉、牛肉要配不同的酱。只有切得薄的肉蘸酱才能进味儿。在中国,炒菜占主流以后,酱的地位就下降了,但是,酱的文化在日本和朝鲜还保留着。这些可以说明,理解经典需要背景。实际上,阅读经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对当时的生活,对当时的情况必须十分了解。《论语疏证》可以证明当时的思想生活条件,另外,今天的读者还要了解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另外,我对“用”是不赞成的。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实际上是阻碍中国学术发展,探求真理的最大障碍。记得法拉第讲电学的时候,摇那个机器,正电和负电一碰,打出火花,一个贵族太太就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对旁边人说给她两块钱得了。实际上,探求真理不能只讲究“用”。传统经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当然,有人读了经典一点情操也没陶冶,但是,读了跟不读还是大不一样。过去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之后,你的气象和不读就大不相同了,这就是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大家喜爱传统经典,可能是在文化基因中有传承性,中国人的人性在复苏,这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说到用它来改造社会,我是不相信的;使中国人更文明起来,还是有可能的。比如,古人强调的“信”就是我们很缺乏的。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6-1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