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6月《小康》
  栏目:文化
传统经典热:以“于丹红”为高峰

★文 /牟尼

  于丹认为,中国的文化经典在于折服人的心灵,自己做的只是唤醒大家对经典的关注。其结果是,她在大众层面掀起了经典热。
  
  严格说来,传统经典的热潮并非自于丹始。以《论语》而论,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此前都曾经风靡一时,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无论在销量还是影响都很大。而《孙子兵法》、《老子》、《庄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自80年代起就开始升温,一直持续至今。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媒介的普及,电视以无可争议的便捷和广泛性拥有了难以撼动的霸权,它以声音和图象的双重同步传递,使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相形见绌。因为有了这样的威力,于丹之前的传统典籍研究者和传播者都显得暗然失色,尽管他们有的已经浸淫其中已有多年。但是,传统经典从慢热到升温到火热,其经历颇让人玩味。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文化大革命”而遭到空前破坏,出现断层。粉碎“四人帮”以后,社会秩序渐渐恢复,传统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文化的典籍的出版逐步增多。与此同时,海外新儒家的著作也开始引进出版。从90年代至今,杜维明、成中英等海外新儒家频频造访内地,与内地逐步复兴的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互为推动。
  而在大众层面,信仰和道德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精神家园的迷失。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尽管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分子社会关怀的表达,但仍属精英话语,与大众有一定隔膜。因此,引发公众趣味,同时提供信仰的代用品在很大程度上落到了传统文化典籍的身上,而这些典籍的研究者、传播者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们向公众提供正确或谬误的训诂、注疏和讲解,让那些沉睡的古人复活,刻印在简帛上的文字重获生机。由于这些文字和蕴含其中的思想与国人有着先天性的亲近,因此迅速获得了民众的拥护和回应:被张中行批评的南怀瑾著作《论语别裁》,尽管其中多有臆测和“六经注我”的随意甚至错讹,但仍然获得了广泛的拥戴。及至张中行的批评见诸公众之后,不少南大师的拥趸在网上不辨青红皂白对张中行口诛笔伐。
  2004年9月,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联合发起了《甲申文化宣言》,主旨即为弘扬中华文化。其后,传统文化热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学术界,各种有关儒学的国际会议不绝如缕;在社会上,不少地方的学校开始“读经”。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校设立了国学班,将国学融入企业管理,人民大学设立了国学院,更是引发了各方关注。在出版界,冠以“中国式管理”或以此为出发点的图书不下百种。而各种国学培训班也在社会上应运而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6-1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