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4月《小康》
  栏目:社会
惠山泥人的零落与救赎

★文 /《小康》特约撰稿 洪毅

  惠山泥人、锡绣、竹刻等工艺品都面临着“人未亡,艺将绝”的窘境。只有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才能从根本上拯救濒亡的民间工艺。
  大师收徒,政府买单
  3月1日中午12点45分,离正式开课还有一刻钟,喻湘涟拄着拐棍走进了位于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三楼的泥人大师工作室。此时,工作室里5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白描练习。
  “把腰板挺直,正确的姿势很重要。”喻湘涟还没来得及放下手中的提包,就开始指点这些初次接触泥人艺术的年轻人。这位67岁的老太太是无锡惠山泥人艺术硕果仅存的4位大师之一。早在1993年,她便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喻湘涟到离民间艺术博物馆大概要走半个小时。由于腿脚不甚方便,她通常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创作——每天早上最迟8点钟到工作室,下午四五点钟回去。
  不过从3月1日这一天起,喻湘涟惯常的生活节奏要被打破了。接下来的一周,是她给学生们授课的时间。此后的三年,喻湘涟将与另外两位大师一起把自己数十年练就的泥人绝活传授给这些年轻人。
  惠山位于江苏无锡市西郊,是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以此地命名的惠山泥人,因为“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已经流传了400余年。
  喻湘涟已经很多年没有带徒弟了。从前的徒弟,一个退休不再做了,一个去国外从事装潢设计了,一个改行当了驾驶员。如今还在从事传统惠山泥人制作的只剩下两三个人。
  泥人大师工作室里4位泥人艺术大师,最年长的已85岁高龄,最年轻的也已65岁了。随着他们渐渐老去,以憨态可掬的“大阿福”形象为代表的惠山泥人也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1950年代,惠山泥人同样面临着一个失传的尴尬局面,江苏省文化厅专家在无锡考察发现,捏泥人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了,随后制定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从1955年到1959年之间,她们在政府举办的泥塑彩绘训练班受到了系统的泥人艺术训练。
  仿佛是历史的重演,50多年后,惠山泥人的困境依旧要靠政府来解决。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4-1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