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3月《小康》
  栏目:求是
谁为高校的巨额债务买单

★文 /文/赵志疆

  高校把银行当作了盲目扩大规模过程中的“取款机”,而银行则将高校规模扩张视为自身发展过程中难得的一次“良机”。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
  伴随着扩张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一同壮大的不仅仅是高校的招生规模,同时还有巨额的银行贷款。李金华曾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指出,不少高校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造成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03年年末,18所中央部属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
  高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机构,其大规模举债经营本身就是很不正常。高校决策者纷纷热衷于此,不仅是出于扩招的需要,更多的还是出于政绩的考虑。我国的高校本身就隶属于庞大的行政体系,高校领导所遵从的是由上而下的委任制,他们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手里。在现行的机制下,在有限的任期内,高校领导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而热衷于像地方官员一样争相大兴土木、盲目追求数量增长也就丝毫不足为奇。
  高校盲目扩张令人感到费解,银行的慷慨解囊同样令人感到难以理解。市场化运作的银行难道会不了解高校真实的财务状况?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究竟拿什么去偿还近乎天文数字的贷款?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内容显然不在银行的考虑之内。银行慷慨解囊给高校同当初贷款给国有企业的思路如出一辙——在这场公对公的交易过程中,即使出现什么问题,最终也将由政府为之买单。正因为如此,高校才会把银行当作盲目扩大规模过程中的“取款机”,而银行则将此视为自身发展过程中难得的一次“良机”。
  由于高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将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那么,在高校与银行利益合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究竟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不仅没有承担起监控高校贷款规模、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职责,相反还极力撮合这桩交易的实现。正是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高校的盲目扩张更加有恃无恐,银行贷款也扫除了后顾之忧,而地方政府则在缓解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之后,坐收高校扩张带来的GDP增长以及周围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诱惑面前,地方政府与高校和银行一样,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
  时至今日,高校的盲目扩招所带来的弊病已日渐显露。迫于巨额债务的压力,高校收费越来越高、名目也越来越繁多;与此同时,各类以赚钱为目的的进修班、培训班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使得大学精神日渐式微,进而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形象和质量。即使如此,面对难以承受的巨额债务,高校普遍存在的财务危机依然十分严重,更有甚者,已经濒临技术性破产的边缘。由此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谁来为高校的巨额债务买单?
  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相比,高校似乎都有更加“神圣”的理由来要求公共财政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但是,即使公共财政最终为高校买单,同时也应当有人为当初错误决策的“欠债”买单。公共财政不是“唐僧肉”,公众不仅有权看到公共财政最终用在了哪里,而且有权看到错误决策者是否应当因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的话,所谓“政府买单”终不免只是假政府之手慷民众之慨而已—他们不仅要为高额的学费而苦苦挣扎,同时还要为偿还高校贷款而默默做贡献。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3-0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