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2月《小康》
  栏目:卷首语
礼兮归来

★文 /《小康》杂志

  20世纪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作为文明象征的礼仪,在近代遭受了严重且持久的毁坏和打击。取而代之的是“西学东渐”,自 “五四”以来,西化成为一种潮流。西方潮流的侵袭和国人对传统礼仪文化彻底的自我否定,造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断裂。
  文质彬彬曾经是我们的形象,传统节日是我们的归属,但在100年的时间里,我们渐渐地模糊了自己的标识,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归属。社会在失范,而国人开始感到焦虑。
  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无论是“戊戌”维新变法、还是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对立起来。把中国的传统礼仪当作了“现代化”的敌人,使人们认为中国传统礼仪这套旧东西都没有用了。
  但我们遗失的礼仪却在韩国、日本、香港、台湾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延续。一百年过去了,传统并没有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而事实上西方的文化也没有最终解决我们的问题。国人开始反省并重新省视我们的传统,礼仪仅仅只是束缚和糟粕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些传统的节日,延续着国人共同的情感和归属;生老嫁娶的祖宗礼仪,以神圣庄严的仪式让人们体会孝道、情谊和责任;温良恭俭的行为方式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
  虽然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礼仪中的很多东西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消逝,但优秀的传统是有生命力的,即便遭受打击和摧毁,也必然会因为某种需要而重生。当然,传统的并不都是精华。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礼仪文化中找到它们合理的内核,然后摸索出适应当代生活的形式。社会一直在变,现代社会生活已经与古代社会的生活完全迥异,将古代的仪式强加于现代的生活是不现实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而非拘谨于形式。《礼记》说,礼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德才是礼的内核。
  所以,我们不主张简单的复古,或一味地鼓吹古代礼仪,但在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进行重塑,使传统中的精华在现代文明中得到良好的承接,却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重建一个共同遵守的礼仪秩序是必然趋势。有生命力的传统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认同并给予我们归属感,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相反,它应该成为新礼仪秩序的支点。而既然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同样没有理由拒绝外来文化的精华。“和而不同”,本身就是我们文化的内涵。重塑的礼仪秩序,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政府的提倡与扶持是重要的,但一定不是强制。毕竟在价值多元化的选择中,民众的选择是自发和自由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如何让传统成为民众选择的偏好,并进一步结合好的传统与好的现代,结合民族的经典与西方的经典。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2-06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