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03月《小康》
  栏目:封面文章
WTO:改善中国金融生态的“药引”

★文 /彭晶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将按照加入WTO规则,兑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那么,全面开放金融业后,对中国的金融生态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而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刘煜辉照片.jpg

  《小康》:金融业的开放,对我国金融生态会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刘煜辉:WTO开放之后,外资银行包括外资机构将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中国开展人民币业务。同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银行技术、管理理念、风险意识等一系列的软、硬设施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国外的金融机构采取的是完全市场化的操作,不受行政命令的干预和羁绊,不受我国广泛存在的不良金融生态的影响,可以按照自己的产业化的方式来运作,因此效率较高,竞争力更强。他们提供的服务会更多地以客户为中心,更容易赢得客户。而我们国有垄断的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我国银行自身的改革和金融生态、体制环境跟不上的话,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等,就会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小康》:那么,有利的影响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煜辉:是的,有利与不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外资金融企业带来挑战和考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鞭策。如果我们的金融生态不能为国内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跟不上国际局势,那么,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将逐步丧失。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国的金融生态必须改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WTO是中国金融生态的一味“药引”,它的到来刺激了改革的进度。

  我国原有的银行业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是被政府垄断了的产业,整个银行业的运作无法摆脱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金融业的问题,不仅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问题,更大的是国家内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金融业生态,取决于整个金融业的体制环境。现在,WTO 的过度期即将结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显得越来越迫切。而这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这样,金融环境改善的长期性和入世的迫切性就构成了一对矛盾。

  《小康》:针对这种影响,怎样才能减少不利的一面,发挥出更多有利的一面,也就是说应该如何应对或化解这种矛盾?

  刘煜辉:为了使中国金融业在WTO开放后少交“学费”,政府长期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工作,例如,进行体制改革,让政府职能转型,改变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政府减少乃至退出对金融体系的干预。中国的金融生态面临一个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的问题。主动改革就需要从整个经济运行的制度体制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而不局限于银行内部的风险、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内金融业的效率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才能从容面对国际金融业的挑战。即使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科学的经营理念,这些良好的企业文化也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改善金融生态的工作开始得越早,进行得越快,那么我们在完全开放金融市场时,国内银行业经受的冲击就越小,付出的代价就越少。同时,我们从引进外资中所获得的正面效益就越明显。反之,如果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继续滞后,或是在推进中受到阻碍,那么外资的进入就意味着威胁大于机遇。

  党中央和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改革。现在政府职能转型已经写入了“十一五”总体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形成主要以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小康》2006年第03期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3-07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