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08月《小康》
  栏目:卷首语
“平安小康”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叙事

★文 /《小康》编辑部

  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处于齐、楚两大国之间的小国滕国,安全环境十分险恶。滕国国君滕文公多次向孟子这位高人请教,孟子就对他讲了一番国家自保和自强自立之道,尤其强调“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认为,只要国君能施仁政,使天下的读书人都站到我国的朝廷,天下的农夫都来耕种我国的田地,商人都要求到我国的市场交易,旅客都乐意走我国的道路,那些对本国国君不满的人都希望迁到我国来生活,那么,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与我国为敌了。

  孟子对滕文公的指教虽则寥寥数语,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深刻内容,既肯定了“财产权”这一国之根本,又明确了法制和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他重视教育、反对“不教而诛”(即所谓“罔民”,欺罔百姓,构陷人民)的思想,千载之下,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小康,仍不失为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的传统政治伦理中,“保境安民”自古以来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含义,它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承诺的第一要务,也可以说是其统治的合法性根源所在;这同时也是历代民众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或曰社会之所以需要有政府存在的主要理由。

  现代政治学则赋予政府一个颇为形象的定义——“守夜人”。“守夜人”者,更夫也,巡警也。当大家辛劳一天进入梦乡后,需要有人守护居民的安全,防备外敌或内贼的侵扰。正是有了守夜人的忠于使命和勤于职守,大众才得以安心生产和生活,社会才能始终处于和谐、有序的共存和互动之中。

  “平安小康”,于是有了它千古传承的底蕴,有了它与时俱进的新意,有了它综合传统和现代的价值。

  自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指针以来,一场全国性的打造“平安小康”的建设活动风起云涌,如歌如潮。

  各地的做法大致亦包含了如是内容:其一为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平安小康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注意统筹安排,协调各方利益,力求让最大多数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其二是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扩大公民的参与渠道和监督管道,使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协调,政府权力运作更为规范,社会管理更趋有序而健全。司法机关和政府治安管理部门在建设“平安小康”中负有重要职责,除暴安民,其功卓著;而当代最成功的社会管理更有赖于公民的觉醒和自治。

  其三是教育,尤其是以普法教育为中心的现代公民教育。经济是基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一些地方社会不安定,教育的荒殆也是主因。治安形势恶化、犯罪率上升,并非“刁民”太多的缘故,青少年对信仰、理想弃若敝履,罹法、犯法视同儿戏,种种现象,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存在“黑洞”、管理上存在“漏洞”,亟须尽快补救。

  日前发生在英国伦敦的连环大爆炸,如同数年前的美国“9·11”事件,再次对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反对恐怖主义、防范突发的公共安全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严重挑战;我国正在酝酿成熟并行将出台的“物权法”,遵循国际惯例,将保护公民财产安全提升至国家意志;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保护人权、生命权、财产权安全的游戏规则,不仅是富人的利益诉求,也是穷人追求幸福和平等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课题,同属于建设“平安小康”的宏大叙事。

  千百年来,国人追求“平安小康”,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希望寄托于执政的“父母官”,自身却难以把握。如孟子所论:“为民父母,使民略略然,将终岁勤劳,不得以养其父母,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作为民之父母,不能造福一方,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这样的社会是难有太平的。今天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建设“平安小康”,主体包含了政府部门,但首先是民众自己。小康社会首先是民主的社会,是民众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权利,这一点正是今人与古人理想的本质区别。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政府的责任。政府作为“平安小康”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守夜人”,自始至终已将自身定位于公民的“问责”对象,将自己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职之攸归,是千万疏忽不得的。


《小康》2005年第08期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08-01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