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07月《小康》
  栏目:财经
常熟中小企业: 面临成长困惑

★文 /谢乌衣 姜业奎

  在经过初期一轮的发展之后,中小企业的发展必然要进入技术提升、管理升级的阶段,对这些企业而言,一个能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加油站”,一次良好的休整,是下一轮竞争的有效保证。

  双赢之策

  东南大学逸夫建筑馆8楼,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办公所在地。雨后的5月,天气凉爽,学院里学生、老师进进出出,一派学校里特有的雍容、安宁的气氛。

  “这段时间为了一个自动化的项目,我已经往常熟跑了好多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落实下来。”人过中年的何效山看上去似乎有点疲惫。何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何效山说的事情,指的就是与常熟市人事局签订“东南大学常熟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协议约定,由常熟市人事局征集本地中小型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交给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再由经济管理学院牵头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做出解答。

  “其实我有这个念头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何回忆说,“不过那时候条件还不很成熟。”

  何所称的条件牵涉到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而这些条件在协议签订的2003年前后,都不约而同地成熟了。

dfzb20050301_314.jpg

  “从学校方面来说,由于研究生连续扩招,使得学校里的智力资源愈加丰富。但是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多研究生,我们无法提供足够的课题和资金给他们。”

  据何介绍,东南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高校,去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了5亿多元,在全国也位列十强。而经济管理学院,即使作为一个以软学科为主的学院,也拿到了近900万的科研资金,在江苏省的同类院校里拔得头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老师和研究生拿不到课题和资金。就我自己估计,大约有40%的科研力量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作为主管学生工作的何效山,看到许多研究生由于没有合适的课题可以做,而每天虚度光阴时,感到十分心痛,“这其实就是浪费资源啊!”

  而与此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对高校里“沉睡”的智力资源的渴望也在与日俱增。

  “我本身就是常熟人,家乡的情况我再了解不过了。”

  常熟与同属苏州的昆山、张家港以及隶属无锡的江阴一直号称苏南的“四小龙”。但在发展道路上,“四小龙”却各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昆山是以外向型产业为主,张家港有一半的GDP是由沙钢创造的。江阴的支柱是十几家的上市公司。”何效山如数家珍地说道,“而我们常熟靠的则是一大批中小型企业。”

  何的话并非虚言,最近的一次统计表明,截至2003年9月底,常熟累计建办私营企业达到1.1万家,累计注册资本达到153亿元,个私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40%,中小企业数量、规模、效益等指标在江苏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中小型企业为常熟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些企业都面临着技术水平低、管理体制滞后等一系列毛病。”

  何说,每次回家时,他都能看到这些问题,而常熟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大扶持中小型企业的言论让他看到了一种新型“企校合作”模式建立的可能。

  凭借着自己在学校和家乡的人脉关系,再加上述三个条件的成熟,2003年11月份,“东南大学常熟研究生实习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了。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07-08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