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06月《小康》
  栏目:卷首语
珍惜生命,尊重平等的生命权利

★文 /佚名

  “生命小康”意味着什么?窃以为,首先意味着生命的质量,意味着生命权利的平等。

  古人对生命寄予的理想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生命质量的标准尽管不高,而对生命权利的平等诉求却一以贯之。

  人来到这世上只能是一次,且生命的流程是单向的,过去了的不复再来。生老病死,逝者如斯。生命不仅表现为华贵,也表现为琐碎,不仅存在于富裕,也存在于贫穷。珍惜生命,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惜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权利,就像尊重自己的生命权利一样去尊重所有人的生命权利。此为“生命小康”之第一要义。

  生命是个体的,同时亦呈众生相。生命与万物相联结,与社会、时代同步,与历史的天空相伴生,生命的状态首先折现的就是当下社会制度环境的影像。公众对“生命小康”的关注,感性而具体,实际而痛切,直击体制和制度的深层。比如:治病难如何成了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陷阱”;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何以生成;行业执法监督力度为何欠缺;保健品市场的信誉度和信任度为何日呈消解;大众体育健身公共设施何处觅取;知识分子又为何对自身健康状况如此漠视……透过这些现象,凸显的是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无论教育还是医疗卫生,大量资源向城市倾斜,同时抬高了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门槛,穷人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他们的生命权利遭受了不应有的忽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资本的力量逐渐取得话语霸权。进入公共事业的资本主体(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在表现出资本趋利性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的公共性、义务性原则,却弃若弊履,鲜有关注。

  人们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战略命题,存在着严重的误读,各种公共事业无不被打上“经营性”、“盈利性”的烙印,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社会观察者的困惑。一个被网络论坛反复引用的例子是:一些外国人非常羡慕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体制,因而观察者以此论定中国体制转型的不成功。

  不言而喻,如果穷人读不起书,穷人进不了医院大门,则必然从精神和生理两方面降低生命的质量。

  生命的质量需要护卫。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生命的滋润,同时有责任以自己的生命滋润社会和他人。而关系着所有个体生命的护卫,却仍离不开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保障。

  谁来提供公共服务?谁来监管公共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制度设定,显然缺少了一些主体、环节和链接。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为什么我们要活着?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他借书中人物说:“生命的本质,是生育生命……卫生纸,尿布,洗涤剂,食物,这是人类重要的循环。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要去发现它,抓住它,计划它,而且还要让它变得美丽,让它唱歌。”

  无疑,建设我们的“生命小康”,需要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实事、一个个细节做起。

《小康》2005年第06期

 
编辑:田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06-18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