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10月《小康》
  栏目:文化
难言上过

★文 /云溪子

小康2004.10_页面_79.jpg

小康2004.10_页面_80.jpg

  多年来,不少同事有过相同的感慨:下属发现领导某事不妥或某语不当、某文有误,提不提出,如何提出,实在令人踌躇、犯难。故而做下属的也应讲究做下属的艺术。上过需言,但出发点和方法、技巧大有讲究。

  据载,早在汉代班昭就提出“自非圣人,鲜能无过”。不是圣人,因此就极少能没有过错的。清代汤斌在《汤子遗书》中更提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圣人、贤人,谁能没有过错呢?若班昭说的是没错的人很少,那汤斌所言是错误人人有份了。虽此言近乎“打击一大片”,但因其道出了一个事实,终为大家认可。

  上上下下,人人都承认会有过失,犯错误。不少人更是常常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挂在嘴边。不过,据在下观察,许多人出此言多属三种情况:他人有错时,用此言鼓励他人放下包袱,知错能改,同时也显自己体谅他人、宽宏大量;动员大家给自己提意见时,人人都会有错嘛,我哪能免呢,大家不批评反倒不正常了;自己有错不得不做检查时,“人非圣贤”嘛,我犯点错误很自然。

  抽象地言己过不难,而要具体承认、认识自己有什么错,错在哪里,就不那么容易了!吾常思索,人为何难认己过呢?是否因为过失皆负于背,而眼直,不能绕曲,故见他人错易,识己错难?是否因为人身生来好乐而恶早声,言过之声“噪”?

  识己过虽然难,但常人之间相对还容易些。若要上司、领导在下属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那就难上加难了!并非没有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领导,但一般而言,无论多么开明的领导,言己过较之言他人之过,总是要难些。唐太宗可谓是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但当魏征直言其过时,不也一时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吗?此中因由,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以我而论,工作近四十年,始终做下属,不过上下乃相对而言,故也做一些同志的“上级”。吾自认不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之人,但要在下属面前坦陈己过,也并不是那么痛快。何也如此?窃以为:我没错,是他们错了;有错也得挺,否则何以“言必行”,领导的威信又何在;我错了,他们水平比我高,岂不愧为领导,当众认错,太失体面。其实,从理智上说,上述种种,显然难以站得住脚,也就不能成为拒绝认错的理由。但在这个问题上,常常是情感胜了理智,足见领导认错之难。

  领导认错难,作为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下属难言上过。多年来,不少同事有过相同的感慨:下属发现领导某事不妥或某语不当、某文有误,提不提出,如何提出,实在令人踌躇、犯难。

  既然犯难,又何必非言上过呢?听之任之不就得了吗?这里,且不说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即使就处理人际关系而论,概不言上过也非一剂良方:若领导的某些不妥经你手而你未提出、未修正,被他的上级或同级发现,他会认为你“见死不救”故意出其丑;你一次不提、两次不说,而群众中对领导的某过失议论纷纷,领导会认为你跟他不贴心;你明知领导的小错不提,若其积小错而融成大错,他甚至会认为你别有居心!而今私下流传着一句话:整领导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犯错误!如是说来,你明知领导前途有坑而不吱声,能与整领导脱得开干系么?

  言上过难,不言上过则不妥。我几十年来,对领导在某方面的不妥(当然只是我认为不妥),我总会有所反应,尽力使之完善。这种做法虽然带来过一些苦恼,但我始终不悔。时间教育我,上过需言,但出发点和方法、技巧大有讲究。同一件事情,出发点不同,方法不同,常常效果迥异。某公在此方面颇有心得,多次赐教,在下受益匪浅。

  与人为善。这是出发点,方法技巧由此而生。指出领导的某些不妥,是为了改进工作,对同志负责,而不是挑刺、作梗,更不是幸灾乐祸。俗语说:“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只要真正从善意出发,领导终会理解下属的苦心。

  良药不必非得苦口。古今世人听取批评,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要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当然在理,作为听取意见者,应该这样明理、律己。不过,古有蜜丸,今有胶囊,丸、囊中之药。作为批评者,是否应从中得到启发,变良药为不苦口,更容易服用呢?有些批评,只需研究一点说话艺术,变变说法,完全可以达到批评的效果 ,而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有人举过一例:有位领导因一些非原则的小事常与下属C争执,有时甚至恶语相加。下属A给领导提意见:你态度不冷静,没有一个做领导的样子。领导说:你这是不分是非!效果甚微。下属B给领导提意见:您年龄比C长,学问C深,级别比C高,却非要与C争个短长,您岂不是自降到与他一般了吗?据说,此后该领导进步多了。

  勿知深言浅,易知浅言深。好友之间,一方有了毛病,另一方轻描淡写说上几句,常被一方认为不够朋友,何也?知深言浅矣。交往不多之人,意见稍尖锐一点,对方常常不好接受,何也?知浅言深矣。若与领导共事多年,相互了解深厚,对之批评即使重一点也无大碍,也因相知而不会怀疑你的动机。反之,则应十分注意分寸。

  审时度势。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着儿媳的面批评儿子,即使言之凿凿,儿子也常常或拂袖而去,或斜目以视。何也?时不宜矣!妻子本来就因他事火气正旺,你再去批评她几句,即使语轻事正,常常也会碰南墙。何也?势不合矣!亲人尚且如此,何况领导?领导也是血肉之躯。同一批评,在大庭广众之中而发,与在个别谈话时平心静气地提出,效果大不相同。

  小事或修正而不言,或言而不深究。领导办的文、起草的讲话稿交给你处理,你若发现了个别提法或文字不妥,不必一一提出,悄悄改过来然后返回领导审定。领导审定时,或未看出修改的地方,且已达正误的目的;或看出了,他认为改得对,大家无事;细心的领导看出了你改的地方,且认为改得不对,找你去问,你不妨说:换一个说法是不是更好些?若领导接受,当然好。若领导不接受,你已尽了心,不必强求。作为下属,尽职尽责,尽心尽意,足矣!

  上下级之间,只要目标一致,终会协力。做领导的当然要讲究领导艺术,这是首先应该要求的。但做下属的若也讲究做下属的艺术,上下岂不是更加齐心!工作定会做得更好。


《小康》2004年第10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10-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