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5月《小康》
  栏目:人物
徐匡迪:平民眼中的魅力学者

★文 /秦俊勇 杨景鳌

小康2004.5_页面_30.jpg

小康2004.5_页面_31.jpg

  2004年的一天,北京,全国政协正在就有关高校改革、就业等提案进行提案协商办理座谈会,委员们与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面对面直接对话。教育部希望督促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出席的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立马提出疑问,“你们有没有一个政策,若干年以后他们回来,能不能得到好的安排?”

  在听到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难时,徐匡迪再次提议:“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来能不能通过立法,如果哪个单位不招女生,她可以告它性别歧视。”

  徐匡迪以他一贯思索的学者风范认真的思考每个问题,尤其是平民百姓的问题。

  “他甩钢甩的非常好”

  徐匡迪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1963年,刚参加工作三年得徐匡迪从北京来到上海,在上海工学院做教师。当时,他们需要参与冶金实践,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各自的学生,到上钢厂进行实践教学。

  吃住就在厂里,老师和学生一样,都住集体宿舍,每天三班倒。在钢厂里劳动,添火、加料,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自己动手,没有工人指导。那些学生成天喊苦喊累,觉的什么还没学就开始烧钢炼铁,也和自己的带队老师抱怨。

  但徐匡迪的原则就是必须实践,没有实际操作怎么能明白理论。他的学生也很佩服他,因为他技术一流,连那些专业工人都挑大拇指。

  当时电路上都是要靠人工来操作,要有技巧,用炉子炼钢,每次炼完钢都有一些侵蚀,对锅炉造成损害,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漏洞。这时候,就需要把一些炉料甩到上面填补空挡。但这个口非常小,炉里面温度又非常高,想轻而易举的把炉料甩上去很难,专业工人也常常拿捏不准。

  但徐匡迪做的非常到位,架势好,甩的准确。

  “他甩钢甩的非常好。”他的一位学生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不已。

  学生们很好奇,觉的不可思议,一个大学教师技术竟然必专业工人还强,他们就问徐匡迪:“你怎么有这么好的功夫?”

  徐匡迪就说:“上大学的时候,大家在厂里学劳动,就是比这个功夫;在学校,大家就比读书,比学习;到了厂里,大家就比这个,比谁甩的最好,然后,回到学校以后,有些人技术不太好,就专门就弄一些木框子,当假的锅炉,大家就在操场上练,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到现场去的,如果你没有过硬的功夫,怎么能成功操作呢?”

  一番话语让他的学生非常受用,直到多年以后,他的学生还能几乎完整的把这些话回忆出来。

  当时徐匡迪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地位并不高,他的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插队落户来的,还有很多是从钢厂来的,有实践工作过,经验丰富,是生产能手,被抽调出来,进入大学深造。但是徐匡迪和他们处的非常融洽,没有任和架子。

  这种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能一直延续了下去,即使在他担任上海市长以后,依旧和以前的学生有联系。而且自己也带学生,钟云波就是一个,曾经获得博士论文里的最高荣誉。

  1996年,钟云波并不知道徐匡迪是上海的市长,远在湖南的他同时报考了两个地方的大学,上海和长沙。上海的通知单下的早,就来了上海,没想到发现自己的未来导师竟然是上海市长。

  “我觉的导师是市长,那么在他手下很好混,结果没想到他对学生很严格。”这位已经是副系主任的博士说。

  2001年,钟云波要毕业了,他前后修改了多次论文,徐匡迪亲自批审,直到答辩前,徐匡迪还打电话让他慎重。答辩时,钟云波以为徐匡迪不能到场,结果他来了,并听完整个答辩,认真听询院士的意见,这一切让钟云波非常感动。

  四年博士生涯,钟云波很少见到徐匡迪,但每次见面,都让他获益匪浅。

  “我觉得跟他说话是一种享受,他眼光非常开阔,你一说,他马上明白,对行业的掌控非常清楚,你会豁然开朗。”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5-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