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3月《小康》
  栏目:社会
“挖井人”重回沙洲坝

★文 /赵奕

  “旧址”经济帐

  1995年以前,瑞金市一直是贫困县。作为革命老区,瑞金每年能获得5000多万元的国家援助。升为县级市后,由于要符合县级市的相关标准,贫困县的帽子被摘掉,5000多万元的援助成了水中花、镜中月,瑞金市地方财政的三分之一没有了来源。市里一些干部回忆当初升市的初衷,很多人的回答是“可能听起来好听一点”。

  从此,瑞金财政无力再谋发展,基本只能“维持生计”。虽然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要开发,资金缺口很大,财政难有作为。在“圣地”沙洲坝新建旧址的主意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瑞金地方政府希望以此来振兴旅游。“红色旅游”成为瑞金发展旅游业的口号。

  以广电总局旧址为例——

  瑞金市广电局经过3年的反复考证,先找档案资料,再找仪器设备,最后找到了从苏区时期一直活到现在的人(当年还是孩子,如今已白发苍苍)。老人李永福回忆说,当年这里的确有通讯台,小时候听到过广播,是“敌人飞机来了,大家到洞里躲起来”之类的广播。

  完成考证工作,市广电局向省广电厅汇报,再由广电厅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汇报。接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两次派人到瑞金核实考证,确定当初这里建有“红色中华”通讯台,可以定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根,于是决定拨款270万元,新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款项直接拨给省广电厅,由省厅负责整个工程的监督工作,再由市局负责具体实施。

  往上的程序结束以后,市局开始跟下面打交道:圈地,先找沙洲坝镇,接着是沙洲坝村,然后是农民代表,层层工作做到位,旧址新建项目才能上马。旧址建设完成后,还要进行内部装饰和展览布置。

  市局居中策划、负责实施,从中能得到什么好处?在瑞金,每个机关单位都有自己的招商引资任务,科级干部每年的引资任务是10万元,往上逐级增加。这个任务完成与否跟奖金有关,跟升迁也有关。而广电总局的拨款虽然属于旧址建设经费,也能算作局里的招商业绩,几年辛劳换得一笔大款子还算值得。

  另外,市政府各个局希望通过建立旧址和北京总部取得某种联系。“国家各个部委都有试点项目,我们经常保持联系,项目放在瑞金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

  为了把与上头的联系变得更加亲密,2001年11月7日,瑞金地方政府在北京摆了回东道主,邀请40多个部委进行联谊,并很有眼光地把这次会议命名为“第一届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本来是希望每年开一次,但两年后就没了音讯。旧址建成后,各个部委基本不再过问,而是交给省厅管理。

  市局热衷旧址重建的另一个目的是招待费用。例如国税局,每年可从总局获得五六十万元的接待费用,这笔钱可以使该局日子相对宽松一点。当然也有赔钱的局,比如广播电视局,因为上级还不习惯给下面拨接待费用,因此现在碰到接待任务,下面就捉襟见肘。

  如果说市局在旧址新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那么沙洲坝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

  赖军,现任沙洲坝镇镇长,上任还不过一年。赖告诉记者,岁末年初,最让他欣慰的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按时发放,甚至还有奖金。这对于一个负债600万元的政府,一把手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春节,也算是“欢欢喜喜过个年”。

  沙洲坝镇对于市政府的旅游开发颇有微词:门票收入,乡镇不能分到一分钱,由省文化厅统一管理,其中的40%分给瑞金市政府。“但是乡镇为旅游景点做了大量的配套工作。”赖军强调:“一个广告牌就得几千元,都得我们出。”

  除了得为广告牌买单,镇里还得维护卫生。为了迎接各种各样的代表团来沙洲坝参观,乡镇不得不经常组织人员打扫,工资是很大的一笔开销。2003年,仅省部级干部莅临沙洲坝的就有60多位,每周至少得有两次接待任务,这让赖军镇长疲于奔命。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给沙洲坝镇带来多大的效益。镇政府开发的商铺,5000元一个,虽然卖得非常火爆,但开张之后生意并不兴隆,绝大部分商铺成了民居。来沙洲坝参观的客人以团队居多,大客车来,大客车去,并不会在沙洲坝简陋的商业街上驻留片刻。

  那些新建的旧址,平时一般都是铁将军把门,只有本系统的人来才开。游客除了抱怨,毫无办法。远看一大片建筑,真正能进去参观的没有几个。旅客玩得时间长不了,当然不会在这里吃饭,餐饮也就发展不起来。买了门票却参观不到,游客怎会再来?“没有回头客”成了“红色旅游”的一大特色。

  当然,怨言归怨言,镇政府在旧址修建方面还是给市局一路亮绿灯,主要是在土地批租方面,镇政府能从旧址开发中得到的直接好处也来自于此。赖军说,这里面存在程序上的问题,“好像也不太合什么规范”,不过一直以来,几十个旧址就是这么操作的,不规范也成了规范。

  市里的广播电视系统干部说,用了6亩地,征地款100多万元,其中一部分是给了镇政府,村委会也得到一块,但“绝大部分到了农民手里”。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3-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